§贪嘴的猫与伸手的人(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638 字 6个月前

一日,几位朋友聊天,谈起了人怎样才能自律。

一朋友讲别人的故事:过去有位老太太晒点干鱼,怕猫吃,怎么办?先拿一干鱼来**猫,猫一想吃,就拿针扎猫的嘴。这样三番五次之后,猫居然不再贪嘴了。

一朋友讲自己的故事:那年养小鸡,猫见鸡就追着咬。我就故意把小鸡放到猫眼前,猫刚要追咬,我就打它的嘴。几回之后,小鸡在描眼前一晃,猫赶紧就跑开。

众人总结:猫能够“自律”不再“贪嘴”,是扎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小鱼、小鸡作为食物是个无条件刺激物,它一作用于小猫的嗅觉味觉,就引起小猫捕食的反应,这是本能行为,是不用任何条件就能发生的反应,叫无条件反射。而在小鱼、小鸡的刺激之后,紧跟着来一个针扎、手打的刺激,在这个条件刺激下就抑制了捕食的反应,而表现为不再捕食甚至躲避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本能的,是在针扎、手打这个条件刺激作用下才形成的,叫做条件反射。

原来,猫的“自律”不贪嘴,是靠了“他律”之功,或者说“自律”是“他律”的内化的结果。

人呢?也大致如此。

早先,刚学会“路不拾遗”这个词那会儿,只知称道那淳朴民风。后来才知道,有“路不拾遗”民风地方的长官,对路中拾遗者的惩治是颇为严厉的呢!原来,人的自律不伸手,也是靠他律,也是他律的内化。

人就跟动物完全一样吗?自然不是。

最近有一项全国范围的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调查,其中有这么两项:一是关于是否随地吐痰的,结果是在有人监督条件下,92.90%的人做出否定回答,而在无人监督条件下,只有71.28%的做出否定回答;二是关于是否闯红灯的,结果是在有警察的条件下,97.34%的人做出否定回答,而在无警察的条件下,只有55.16%的人做出否定回答。

这告诉我们,人除了与动物一样,自律依赖于他律,自律是他律的内化,没有他律,就没有自律。此外,人与动物的不同是:动物的他律内化为自律,靠的是单纯的条件反射;人的他律内化为自律,靠的除条件反射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人特有的意识。由于人的意识,情况就没动物那么简单了。猫,只要训练好了它,见到小鱼、小鸡也不再去捕食;人,既使训练了,见了红灯也不免还会去闯。就是说,人比动物“狡猾”或者叫“聪明”了。

人比动物“狡猾”或叫“聪明”的结果呢?是人比动物,要么是更少依赖他律,要么是更多依赖他律。前者可以叫“圣人”,后者是“众人”。直到今天,人类进步了那么多,在我们国家也还不过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人的觉悟还没达到“很大提高”的时候,所以还是圣人少,众人多。这样看,从总体上说,还是更需要他律,首先需要他律。

其实,这道理在陈毅同志的一首诗中讲得最好:

手摸伸,

伸手必被捉。

党与人民在监督,

万目睽睽难逃脱。

汝言惧捉手不伸,

他道不伸能自觉,

其实想伸不敢伸,

人民咫尺手自缩。

“其实想伸不敢伸”,多么浅显而又深刻!读罢陈毅同志的诗句,想想今天的反腐败,要让某些人伸出的贪婪大手“自缩”回去,难道可以靠一个“自律”了得?

199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