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官”念(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760 字 5个月前

前两年就听有人说,如今国人的“官”念淡薄了。于是,跟着人家拍手叫好:社会文明又前进了一步。

哪知道高兴得太早了!

那天,碰到我往日的一位学生,一位我非常器重的学生。几年没见面,便多几分关注。

“听说您到一中了,不教课了吧?”学生认真地问。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总有那么点“伟大”。说“不教课了”,自然不是说我教不了课而去看大门或扫厕所,言下之急是当“官”了。我也就顺势跟学生幽默了一回:“想去看大门了,人家说还没到岁数。”

师生笑声同飞。

笑过之后,学生说:“在师范您给我们讲课时,同学们特佩服,没一个不叫好的,都说少见这样的好老师。以为您这些年一定该弄个一官半职的了。”

这下,我可不知道如何幽默了。原来,我在学生心目中不是有点“伟大”,简直非常“伟大”了。真让我难为情,自知不过一个平常的教书匠。“好歹总算唬了你们两年。”我只知说这句话。

过后我就想,先抛开我的“伟大”与“平凡”不论,似乎照学生的思路应该是:当老师的人当的不错了就该弄个一官半职的(其实,一般中小学的校长、主任原本是民,还算不上官,因为照词典的解释官得够“一定等级”)。后来我就发现,并非我那一位学生如此,许多人都互相祝福着:弄个一官半职的。

干好了就该当官,到今天这还是国人的思维方式。

这能怪我们国人思维保守吗?君不见有报刊白纸黑字摆在那里:某老师教学成绩突出,就“提拔”为什么什么的;某职工业绩突出,被“提拔”为什么什么的……诸如此类事情,还可以见诸一些部门的工作总结之类的材料之中。原来是“存在决定意识”。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现实是,人们还简单地把提拔某人担任领导职务,作为对这个人的最好的奖赏。

也许有朋友说:莫非你瞧不起当官的?

我绝无此意,恰恰相反,我最不赞成“当官的算老几”那种态度。没有像样的当官的,一切都得乱了套,谁也活不舒坦,更别说国家的昌盛,地区的发达,单位的景气。哲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话,不过是告诫当官的别太小瞧了为民的,决不是说当官的连“老几”都不算了。相反,像样的当官的更是“真正的英雄”。因此,我虽自觉没本事去当官,却真心地希望能当官的人去当官,也真心地盼望社会让有能力当官的人来当官。

因此,我以为提拔某位同志到领导岗位上来,有时候是人尽其才,自是正理,这叫“能者上”。

可一个“能”字是有丰富内涵的。心理科学已经证明,人的能力有不同的类型。拿教育这行当来说吧,有人的“能”表现为善于管好一个学校,有人的“能”表现为善于管好一个班级,有人的“能”表现为善于教好一门学科。执意不顾这能力上的类型差别,一定要换换位置,也许都失去其所“能”。早几年不是已经有被“提拔”为副校长的某教授,申请免去副校长,还去干他的教学和研究的事了吗?这叫“各有所长”。再说人也“各有所需”。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已经揭示,人的需要分很多层次,而每一层次上的具体需要更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并非都盼着当官。

按说,这理儿并不难懂。可是,人们何以还是闹着喊什么“提拔”?有证据表明,是因了提拔之后就有了社会地位。据前不久揭晓的职业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在上海和广州两市,政府官员被列为社会地位最高,在其他城市,政府官员的社会地位仅次于科学家,而高于其他所有职业。进行调查的研究人员分析认为,政府官员社会地位“居高不下”是“官本位”的思想深入民心所致。

原来,“官本位”还如此地深入民心,哪来的“官”念淡薄?

人们都说,如今当官的是公仆,为民的是主人。为什么“官本位”还如此地深入民心?为什么人们的“官”念还淡不来?这就不是小文能说清的了,只好读者诸君自己细琢磨了。

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