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恩来(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717 字 5个月前

放下笔,看着书桌上厚厚的一摞书稿,心里有了几分欣慰。这倒不是为了自己又一部书稿将要付梓,而是为了自己有机会走近一位非凡的人。

这部书是为了纪念周恩来100 年诞辰,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书是写给孩子们的一本少儿读物。透过书中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周恩来成为孩子们眼中可亲可敬的一位老爷爷,一位最好最好的好人。为了让周恩来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为了让书更贴近孩子的世界,书上满满的“孩子话”。

当我跟孩子们说完了“孩子话”,写完最后一页书隔,停笔凝思之中,总感到有几句话应拿到我们“大人的世界”中来。于是,就有这么几句“大人的话”。大人的话,自然是大人之间的交流,不好讲给孩子的。

周恩来,一直是我景仰的人。作为享誉中外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不朽功勋,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绝不是我的笔所能描述得了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最景仰的,是他的人格。

过去,虽然也读过周恩来,但还是知之甚少。这次,尽管不能说完全读懂了周恩来,到底再一次寻觅了周恩来78年人生历程的步步足迹,到底又一次走近了周恩来。我敢说,周恩来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由衷的拥戴和敬仰,关键所在是他的人格的力量。

他曾经宁可自己走艰难的长征路,把担架让给伤员;

他曾经定下十条家规,明确指示“谁也不能特殊”;

他曾经静静地来到人民中间,反对前呼后拥,直言“我不要这一套”;

他曾经跟老百姓一起勒紧裤腰带,吃那“白菜豆腐汤”的会议餐;

他曾经是照相馆的普通顾客,剧院的普通观众,水库工地的普通劳动者;

他曾经亲自去挤公共汽车,来解决群众乘车难的问题;

他曾经在银行的存款只有400元,还坚守不占公家便宜,还坚持送钱资助他人;

他曾经养育了10个孩子,自己却没有一个亲生骨肉……

周恩来当的是人民的总理,他把全部的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这便是他的行为折射出来的最核心的人格。

人格的力量就在于震撼人的心灵。作为一个老百姓,可贵的人格可以感染他人;作为一位领袖,高尚的人格可以影响一个时代。

社会心理学家早就告诉我们,领导者对人的影响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角色的影响力,一是非角色的影响力,而后者往往持久而深刻。人格是非角色影响力中首要的因素。有社会心理学家曾断言:领导者的行为模式是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杠杆,领导者的行为往往导致社会行为。其实,这都不如老百姓表达得明白而深刻。老百姓早就有言:“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谁呢?看领导干部,看领袖。

这都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往往要比法典、规章、制度的作用大得多。因此,要规范一个社会的群体行为,最好是先规范领导者的行为。

怎么规范?

一是自律。周恩来是自律的典范。我们的民族得感谢这样一位领袖,他和他那一代很多老革命家严格自律的行为所折射的人格力量,造就了一个时代。直到全天,我们还可以在孔繁森身上看到这种人格力量的闪光。我门需要自律,应该倡导自律。

二是他律。有人不能自律,就得有他律。当年的对刘青山、张子善,是他律的实践,今天的对陈希同也是他律的实践。

但是,两相比照,是不是今天的自律不强,他律更软?果如此,岂不是令人遗憾吗?

这几句所以叫“大人的话”,就在于它不同于说给孩子的话。“大人的话”,说的人不一定就认定说的是真理,听的人更不一定就肯定说对。于是,有朋友们的批评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欢迎。

199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