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眼光”想到的(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442 字 5个月前

《师范教育》1985年第5期刊登的《有这样一个学生》一文,介绍了师范毕业生雷光文的情况。据文载:雷光文,在思维科学上颇有研究,已经发表几篇论文,并为大家瞩目,是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然而却遭到有关领导的非议责难。雷光文的女友却很有眼光,热情支持他,毅然和他结婚,并“申请从城里调至他所在的单位”。这引起我一些联想。

雷光文女友的眼光是可贵的。但这种眼光只是一个姑娘择偶的眼光。我们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一个教师,一个师范毕业生。因为一个好青年,不一定是一个好教师;一个蹩脚的教师,却可能是一个很为姑娘珍视的好人。一个姑娘珍视一个教师,她可能是珍视这个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就,也可能是珍视别的什么。如果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看待教师,我们的师范教师看待我们的毕业生,都只用姑娘的眼光,那岂不要误了大事?

于是我又想到,如果我是校长,我该以什么眼光看待像雷光文同志那样的教师?假设《有这样一个学生》介绍的内容,是雷光文工作和业余研究的全貌,那么我是不欢迎他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要是实行聘任制,我是不聘请他的。珍珠还是沙石且不论,我只知道校长需要的是好教师,而不是其他。雷光文“教学之余”颇有成果,教学又是怎样?其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有何体现?他的学生“创造思维”有何发展?如果这些真的平平淡淡,而去“力争上游,顽强拼搏”于“教学之余”,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说,和“不务正业”真是难以划清界限了。教学情况如何是衡量一个教师的主要标准。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过硬,很难让人称赞。虽然“扣发工资”并非上策,但也应想办法请出学校,到别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当然这需要社会来解决。

于是我又想到,如果我们的毕业生被请出学校(不是驱逐),请出教育战线,我们师范教师该欣慰呢,还是该歉疚?这种现象是希望多些,还是希望少些?诚然,师范毕业生也可能成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但我们毕竟是以培养合格的以至优秀的教师为目标的师范学校。我以为对师范教师来说,还是应倡导:把在教学实践中“力争上游,顽强拼搏”的师范毕业生视为珍珠。这才不失为我们师范教师,我们师范教育的“眼光”。

198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