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按通常惯例,书的最后常常有一篇后记。后记的必要正如和一位一见如故的朋友畅饮之后,再来一壶清茶。边饮边谈,不仅朋友间多了一层了解,更多了一分陶然之乐。

谈点什么?随意最好。那就先说为什么写作吧。为什么要写?史铁生说,是为了不自杀。可世上的“大写”家自杀还少吗?不写东西的人不照样活得好好的吗?其实,这很简单。你说人像不像一把壶?肚里有什么样的货,就往外倒什么。商人肚里满是小九九,张口闭口是数字。文人喝的墨水多,倒出来的自然是文章。肚子没有什么货可倒了,就成了一把空壶,也就无价值可言了。要说写文章更深层的意义,自然还是有的,但如果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实在有些虚妄了。这也可用茶作比:一壶水,放进少许茶,经过浸泡,便会发出淡淡的清香。三杯两盏,你就会感到“轻汗发而肌骨清”,虽醍醐甘露也莫过于此。你的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这时你就可以用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纷纭而忙碌的世界,平日里那些让你耿耿的恩怨情仇、哀乐悲欢,都离你而去,只有那清风朗月、文情诗韵萦怀。“茶笋尽禅味,松杉皆清品”,是不是很惬意?你如果也是一杯禅味的清品,奉献给这个社会,或至少奉献给你的朋友,是不是会给这个浮躁的世界增添几分雅致?

再谈谈我的文章吧。我喜欢这样情味和意境:闲适的心情、恬淡的胸怀、隐逸的情操、高雅的境界。我的文章也表现出这种追求,这并不意味着我在奉行老庄哲学,这只不过是我散文上的一种风格追求罢了。我的文章算不得上等茶品,这茶的好坏你也品过了,它虽不能把你带人“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境界,但决不会让你觉得“紫陌红尘扑面来”。

我的散文的风格特点,于艾香老师在序中已作了近于过誉的论述,我在《关于散文》一文中也谈了一些看法。总的来说,我的散文不属于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中的任何一种,它其实是一种“理念散文”,或者叫“思想散文”,(这与“主题先行”不同)我常常用虚拟的手法写景、写人、写事,目的不是为了表现景美、人好、故事生动,而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或思想。我不会夜登天柱峰,不会冒雨去上翠屏山,更不会一把火把数百元的书烧掉。这不过是一把“壶”罢了,关键是茶的味道。味道如何,需读者朋友自己去品了。

这本散文集,共选出散文作品九十几篇,将这些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生命的幽探》,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和对生存方式的探究;第二辑《生命的印痕》是对生活经历的折射和感悟;第三辑《生命的蓓蕾》是对文朋画友作品的赏析。(这里说明一点,理念散文是不包括这一辑的。这一辑是“全真”牌的)这三辑是三壶不同品种的茶,味道不同吧?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静心品茶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只要有一人来品,我还是愿意奉献出我最好的茶叶来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出这本小册子的缘故了。

天不早了,就此打住。一味地喝下去,再好的茶也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