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家里人常在信中说家乡变了,富了,但这次回故乡还是让我惊诧不已。
低矮的茅屋早已**然无存,漂亮的楼房鳞次栉比,昔日的烂泥塘成了美丽的公园。随便你踏进哪家的门槛,大娘、婶子都会笑不拢口地向你介绍家中富丽摆设:这是新飞,那是木兰,这叫席梦思。若问起他们的致富路,他们会有共同的回答: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这些蚕宝宝。他们说:这楼房,这家具,都是蚕宝宝吐出来的。
呵,是这些可爱的蚕儿吐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的家乡虽称不上蚕乡,但养蚕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家乡的父老乡亲虽然也有过老通宝一样的遭遇,但蚕却依旧是他们生存的维系。在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养蚕业才真正蓬勃发展,成为家乡致富的经济支柱。
我常常情不自禁地走进蚕房,注视着那一条条白白胖胖的小精灵,倾听着风过竹林般的声响,一幅幅画面便在眼前闪过:笠翁手中的钓线在微风中轻扬,古乐上的丝弦在仕女纤纤素手中发出悠扬的旋律,绵绵万里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路系在一起,威廉大帝身著中国绸缎对着宝镜自得地左顾右看……
据说,做一件丝织衬衫要用630颗蚕茧,做一件日本和服则要用3000颗。丝绸衣服柔滑如水,色调绚丽,无疑称得上纺织品中当之无愧的皇后。丝是由蚕的生命蛋白质构成,因而,丝织品有着其它衣物所不能具备的对人体的保护和滋润。蚕丝不仅可以做衣物,还可以用来缝合伤口,做人造血管。因此,可以说蚕丝已成为了人类的生命线。
蚕吃的是桑叶,吐的是银丝,痴情劳苦,无私奉献,这该是一种怎样的伟大!
我曾拜访过一位身患绝症而仍不下讲台的老教师。见他简陋不堪的屋子里赫然挂着他亲手写的繁体“乐”字。我不解其意,问道:“你清贫一生,辛苦一世,又重病缠身,别人看来已苦不堪言,又何以为乐?”他笑笑说:“你看,这乐由白、丝、木三字组成,这是蚕的写照,蚕食桑木之叶,吐白亮之丝,一生无所求,而呵护万人,虽苦犹乐。”现在,这位老教师已不在人世,听说他在临死前还在写一篇教学论文。
我想,教育事业是蚕的事业,教师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蚕。他们吐出的是国家民族的生命线,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才有民族的强盛、国家的繁荣、中华的振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