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山村印记(1 / 1)

大学毕业后,走进了一片大山里,做起了孩子王。因为常常要到学生家走访的关系,我对山村生活便有了一些难忘的印记。

一个个山村,仿佛一块块绿宝石镶嵌在山的环抱里,一座座破旧的、几近倾圮的石屋被大大小小的绿树掩映着,被清澈如碧的小河环绕着,安祥,静谧,亲和,温润。大山阻隔了外面精彩、浮躁而又无奈的花花世界,村民们过着平实而安宁的生活,青山隐隐水迢迢,花开花落两由之。

房舍依山而建,傍水而筑,高高低低,错错落落。村中小路曲曲折折,徐纡漫回,勾连起户户门庭,家家情感。小院不大,都干干净净。猪在圈中静卧着,鹅在小院中摇来摆去,鸡呜桑树,狗吠柴扉,一曲农家交响。厚重的石磨、黑铁的水桶、油亮的瓷缸、烧火的劈柴、劳动工具,一切家什都按一定的秩序放得有条不紊。小院最美的时候还是秋季,家家户户的墙壁上,树上,绳条上,都挂满累累的果实:一树树金黄的玉米像南方的香蕉林,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像是喜庆人家的鞭炮。天井中,墙头上,房顶上,晒满了花生、大红枣和山柿子,谷子、绿豆、芝麻,把鸡们、鸭们引来了,也把鸽们、雀们引来了,这可忙坏了守院的老太太。她们手里挥舞着扫帚或是一根长长的麻杆,口中发出驱逐的啸叫。山民们的土地少而贫瘠,他们的收获并不很多,日子很清苦,即使正常年月,挨饿也是常有的事。在他们眼中,一粒粒粮食就是一粒粒的珍珠,是弥足珍贵的。

细雨绵绵的日子,是男人们最快乐的时候。几碟小菜,全是山肴野蔬。三二农友,相聚而饮,虽然没有什么好酒,多是用地瓜干酿造的“大头瘟”,但也仿佛是美妙无比的玉液琼浆,仰头、引颈、亮杯、竖瓶,再买、再敬、再干,从上午一直喝到午夜。划拳、作宝,**迭起,人人神采飞扬,个个手舞足蹈。把酒谈心,借酒交心,以酒暖心,酒醉饭饱,心满意足,然后踉踉跄跄回家。出门望过好几次的妻子,见丈夫归来,忙来搀扶,接着端来泡脚的热水。山中女人的纯朴、贤慧、善良体现得淋漓尽致。雨天,女人聚在谁家的大门底下,搓麻线,纳鞋底,做针线,即便谁也不说话,也有着一种无言的默契,那哧啦哧啦的拉线声,就是一首极动人的歌曲。好玩笑的媳妇,几句调笑的妙语,引来阵阵捧腹大笑,姑娘的脸颊悄然飞起了彩霞。如果是星期天,不去上学,可就乐坏了孩子们。山泉流水,汇聚成河。河水清清,鱼儿戏游浅底;深水河塘不仅鱼多,传言还有金龟,只是缺了那钓龟人。鹅卵石铺满河床,光洁似玉。孩子们挖来蚯蚓,做了钓竿,提着渔篓来到小河边。他们年龄虽小,可都是钓鱼的行家,一上午便可钓到十几尾。回到家,自己动手,或清炖,或火烤,或油炸,便是一顿难得的美味。

山里人非常好客,说话亲切至极。称“你”为“咱”,他把你当成自家人来看。你要是有什么困难,他们会千方百计帮助你。那年,我在学校立火,没有厨房,几个乡亲知道了,带着砖石木料来了。我上完课回来,厨房盖好了,人早已不知去向。还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我有一个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病,因家庭困难不能继续上学。我要去叫回这个学生,同事劝我最好别去,说她母亲疯起来可不认人。我还是去了。学生母亲虽言行有点异常,但对人却非常热情。她为我冲了一碗红糖水,糖竟比水还多,口中还一个劲地表示歉意,说没有什么好招待老师的。我说明来意,她沉默了很长一会,还是让我把孩子领回了学校。

后来,我走出了那片大山,远离了那些山村和山民。但那里的一切都令我难以忘怀,我很想再回去看一看,去住上几天。但不知那里的乡亲们还会不会把“你”称为“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