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心灵之光(1 / 1)

急遽变化的时代,物欲日益膨胀,连“司马相如”也携太太到成都当垆卖酒去了。也许出于天性所致,对于读书,我却始终情有独钟。

白日里,自然是无暇读书的。到了夜晚,喧嚣的世界渐渐阒静下来,妻儿也渐次进了梦乡。这时,悄然捻亮桌上青灯,冲一杯香茗,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心仪的书,抛却了滚滚红尘里的功名利禄,淡忘了漫漫人生途中的苦辣酸甜,心无旁骛,神情贯注,仿佛释家先祖于树下禅定,浑然沉入书中空灵而旖旎的美妙意境。

悠悠玄思穿越时空的壁垒,走进精神的、智慧的伊甸园,静听先哲缓缓地讲述宇宙之演变,朝代之更迭,人事之浮沉,万物之代谢。一书在手,万事静观,书的灵光,把你的心灵照得一片通亮。

人生有许多难以求解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也许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限定。但是,人之为人,其精神性当是第一位的。爱默生说:“在调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关系时,人应当深谋远虑。”当年颜回读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汉代杨雄评其“乐”说:“颜氏子之乐也内,纡朱怀金者之乐也外。”人生一世,“内乐”与“外乐”自然很难达到高度统一。在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时,我们自当效法先贤,“见其大而忘其小”,舍其“外”而求其“内”,以人类的伟大智慧、崇高精神浸润、滋养、陶冶我们的心灵。

然而红尘滚滚,浊浪翻涌,世人的双目常被某种自以为真实的东西所蒙蔽,致使无法看清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在背离人生本质的迷途中越走越远,心灵的负累便越积越重,灵魂在浮躁、焦灼、痛苦、迷惘的逼仄下而日趋支离。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书是上帝送给人类的心灵之光,“上帝遣光明来到世间,不是让它审判世界,而是要让世界通过它得救。信赖它的人不会受审判,不信赖的人便已受了审判”。读书的人心灵永远充满灿烂的阳光;拒绝读书,心灵就会受到严厉的审判。书的烛照使我们看到了先哲们襟怀的高尚和博大,看清了纡朱怀金者的卑微与苍白。在风云变幻、万象森罗的历史激流中,让我们借助书的灵光,去寻回我们固有的冷峻的价值判断和人生依傍,摒弃那种种愈来愈迷乱的人生**,为人类崇高的使命而不断求索,把生命化作一缕阳光,反烛黑暗中渴望光明的心灵。

书是心灵通向光明的唯一桥梁。司马相如终究没能在黑暗中坚持下去,一咬牙,抛下白花花的银子,跑回书房去了。

(原载1997.6.17《济南供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