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寺院“现代学校化”(1 / 1)

人间与实践 星云大师 516 字 6个月前

自古以来,寺院就是代表传法、办道的地方。有寺庙、庵堂就有法在,就能办道,因而往往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另外,寺院提供百姓住宿,也是无法抹灭的贡献之一,特别是唐代以后,许多参加科举的应考生,经常居于寺庙苦读。例如宋僧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载,他在天台山国清寺参访时,曾和暂住在国清寺的四位明州(浙江)秀才、七位温州(福建)秀才谈论佛法;这几位秀才就是参加全国官吏考试20万人中的考生。

有些人对寺院有一些错误观念,以为年老了,到寺庙找一处清净的地方安老;放假了,住到寺庙享受宁静;有法会时,到寺庙祭拜赶斋……无形中,寺院变成公寓、饭店,或养老院、度假村,失去它原有的传教、办道的功能。

潮流向前推进,寺院的功能也应作具体的发挥,未来寺院的功能应该朝向学校化。以前,祇园精舍就是讲堂,中国古老的寺院设有法堂、藏经楼,这些都具备教育的功能。汉唐时代,佛教寺院堪称当时的文化中心,人们到寺院参访,除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还能欣赏绘画、雕塑、书法等种种艺术文化,文人墨客更是寺院的常客。

在更高层次文化领域里,寺院是具有多种效能的教育所在。僧人的博学,往往使得寺院的讲席,成为活跃学术的论坛。由于寺院占地广大,房舍众多,环境幽静,藏书丰富,历代高僧们不但宣讲佛法,同时也重视大众的文化教育,把教化民众视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使得佛教寺院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

台湾的社会环境,时常充满垃圾、废气、废水、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当前党派扭打、警民枪战、绑匪撕票,家门街头变成恐怖战场,不仅遭受人类破坏的地球需要环保,被惑乱的人心,更需要环保。

所以,现代的寺院应该设立图书馆,供人阅读佛教典籍;设视听中心、简报室介绍佛教文化史迹;有会议室可以研讨、座谈、开会、解决社会问题;有讲堂可以布教弘法、举办活动引导人心向善,以达净化民心的功效。只有把寺院功能学校化,才能接引民众进入佛法,使众生得闻法益,进而离苦得乐。

佛教如何现代化?从佛法“现代语文化”,走入时代,走入世界每一个角落,使佛法能广泛流传;从传教“现代科技化”,节省时空、人力,应用方法,达到最高效率与成果,提高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从修行“现代生活化”,以服务、奉献、精进、耐劳作为修行,以生活劳作为修行,以六度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从寺院“现代学校化”,使寺院发挥多项教育、文化等功能,为大众服务,广植福德来成就菩萨道。

1991年1月3日讲于佛光山佛教青年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