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确立了佛教现代化的目标原则,那么要如何推动,才能达成佛教的现代化呢?我提出四项供参考:
(一)配合国家需要的发展
国家的需要,就是佛教的需要。我们佛教徒对于政治,并不希冀什么,但是对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前途,却不能不关心。
观看今日世界的局势,大致可分为民主自由与独裁专制,自由民主的国家讲求宗教信仰自由,政府重视各种宗教的发展,设立宗教机构,订立宗教法,辅导宗教的成长。我们希望将来宗教也能如其他团体一样,成立宗教法人,使宗教更组织化、制度化,发挥引导社会前进的效果。在专制统治之下的国度,表面允许人民自由信仰,实际上却又限制老百姓的宗教活动,所谓宗教信仰,只是虚应故事而已。
民主自由已是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我们宗教界也应该配合社会以及走上世界自由开放的时代,站在宗教的岗位上,奉献出我们的力量,以佛教的慈悲平等,来消除世间的残暴战乱;以佛教重视精神、唯心的思想,来对治种种谬论。
(二)提高生活品质的内涵
台湾目前的经济生活已经相当进步,物质享受也非常高,但是我们的道德并没有跟着进步,生活内涵也不曾因此而提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人,随地吐痰,丢垃圾;上下车船,争先恐后,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道德心,破坏公物。我们不能以暴发户为满足,我们应提高生活的内涵,把社会建设成礼貌守法、充满爱心的理想境地,而宗教正是担负这种提升社会道德品质的最佳角色。
有时台湾地区政府表扬寺庙的根据,实在有待商榷。哪间道观捐出几十万元、几百万元,政府就颁给奖牌;哪间寺庙兴办养老院、医院、赈灾济贫,政府就发给奖状。一些末流者,就以平日取之于信众的钱,捐给政府200万元、300万元,得到政府的奖励,然后再以奖牌、奖状为号召,标榜自己是受到政府表扬的慈善团体,以取信于老百姓,而获得更大的利益。使原本负有净化人心、敦风懿俗使命的宗教,成为慈善机构。这种做法,使宗教失去存在的意义,无异加速宗教走上没落,乃至灭亡的悲运。
佛教是宗教,慈善固然也是佛教事业的一环,但是我们所要从事的是佛法无上妙谛的宣扬,借此收到人心根本净化之效,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翻开报纸,今日社会抢劫案件之多,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世面上到处充斥赝品假药,到处是欺骗陷阱,必须随时随地提防。
针对这种时弊,遵守佛教的五戒,是培养大众守法的最佳良药。如果人人能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喝酒,就不会伤害别人的生命,侵犯别人的财产乃至名誉,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片祥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树立因果的观念,就不敢作奸犯科,我们的社会将充满爱心。
因果的观念,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世界上绝对没有侥幸的事,前途的好坏,决定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这种因果观念,是一股上进的动力,可以丰富我们生活的内涵。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将佛法导入社会,将现今的社会生活,由追求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提升至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层次,将社会导向健康富足之道。
(三)建设心理健康的道德
今日的社会,富有的穷人很多,他们在物质上虽然很富裕,在精神上却很贫困。我们常常自满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个优秀的民族,但是有些人的心理又如何呢?看到别人富有了,就怀疑地说:“那个家伙,不晓得从哪里弄来那许多钱,大概是偷窃的。”看到有人升官,就酸溜溜地说:“那个人就会奉承阿谀,终于攀上了高枝。”别人有任何好处都不欢喜,没有与人为善的随喜心,没有众生与我一体的胸襟。
我们应该以佛法的正确信仰,来匡正这种不良的风气,增进大众的心理建设,看到别人事业辉煌腾达时,要随喜赞叹,仿佛自己感同身受一般地光彩欣喜。
有些人到佛光山来参观,看到佛光山的各种建筑,对我说:“你们为什么把佛光山盖得如此宽大呢?”难道把佛光山盖成马不旋踵的茅蓬才好吗?好比台湾土地虽然很小,但是把它发展成经济巨人、文化巨人、道德巨人,这样不好吗?我们建设佛光山,也是抱持这种予人方便、给人欢喜的心,希望佛教对社会有些微的贡献。我们对于别人的事业发展,也要抱着希望对方愈顺利愈欢喜的心,只求社会、佛教众生有成就,而不计较个人的享乐。我们以感恩心、慈悲心、知足心、惭愧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以众乐为己乐,培养荣耀归于大众,成功不必在我的器宇,来创造快乐的人生。
(四)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
所谓安和乐利的社会,不只是指从事各种建设,开辟捷运、高速公路、大炼钢厂……也不是拥有电脑、电视机、电冰箱种种电器用品就快乐无忧。有时物质愈充裕,心灵的空虚愈深;经济文明的过度发展,也会带来弊病。我们除了让众生生活所需不虞匮乏,更要让众生从佛法中,获得更大的富足。
如何才能建立安和乐利的社会?这需要从人际关系的调和去完成,在人际之间,如何才能取得和谐呢?彼此要相互尊重,不可以轻蔑他人,谚云:“愚者亦有一得。”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不能因为对方出身微贱,就轻视他的存在,有时候无用乃真正的大用。譬如有名的六根会议的譬喻,眉毛虽然没有视听的功能,但是缺少眉毛,就失去所以成为人的整体和谐感,因此眉毛的无用,乃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整体大用。佛教主张不轻易蔑视任何的众生,哪怕是一只小象,将来也会成为大象,一个能够尊重他人的社会,才是有道德的社会。
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除了彼此互相尊重,也要分工合作,社会的共同体才能活动起来。好比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各掌所司,将自己的功能完全发挥之后,人身整体才能运作自如。社会的进步,需要靠每一分子捐弃私见,合作无间才能达成。
我们要将社会建设成安乐和平的社会,必须奉行法治,一切依循法律、制度而行事,不以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冤枉任何好人、放过恶人,使我们老百姓都能享受辛勤得来的社会成果。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人,要具备公正无私的心,容纳异己的胸怀,不排斥和自己不同意见的人。事实上,这个世界是大家共有共存的世界,不是一己囊袋之中的私物。千差万别的事事物物,有时能使世界更多彩多姿,没有繁花点缀的大地,将失去了它的缤纷美丽。
如何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必须每个人互相尊重、分工合作、奉行法治、容忍异己、公正无私、赞叹随喜,才能达到这个理想。
所谓佛教现代化,目的即将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给社会作为参考,希望社会遵循着佛教的平等法、因缘法、因果法等原则原理,而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社会如果透过佛法的指引,而能充实内涵品质,提高精神层次,那么佛教对于这个时代、社会,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化、现代化,才是佛教走上现代化的宗旨所在。
1982年2月讲于台湾省政府办国学研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