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实践佛法。佛教要我们慈悲,但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那是因为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罢,如果没有佛法,与世俗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每个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厅用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因为观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恭敬供养。
佛教不知从何时开始,染上悲观的色彩。佛教徒开口闭口就是“人生苦短、无常……”其实,佛教有喜乐的性格,有欢喜的精神,所谓喜无量、悲无量,要把欢喜布满人间。讲苦,是让我们认识苦的实相,如何解脱苦恼,得到欢喜,才是佛陀说苦谛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终的目的。佛说诸行无常,无常很好,无常可以变幻,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因为无常,就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另有生机;因为无常,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我们要散布欢喜的种子,让举世之人都能得到佛法,让大家都在幸福美满欢喜中过日子。
有时候,物质上的生活丰富,经济成长繁荣,不一定能解决人的痛苦。金钱多、物质多,带给人的烦恼也很多。佛法的欢喜,是要我们从法喜、从禅悦、从真理中去体会内心的自在、内心的安乐。如果我们的信仰,只是建立在贪求上面,向菩萨、一切神明要求贪取,要平安,要富贵,要家庭美满,要长寿,中奖券……这种以贪婪为出发点的宗教层次,并不高尚。我们应该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献的,是牺牲的,是利众的。人间佛教的利他性格,应该具有这种慈悲喜舍的精神;所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