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之心(1 / 1)

大乘菩萨道,即是以利行大众。阿弥陀佛的三根普被,释迦文佛的示教利喜,观音菩萨的慈悲普度,势至菩萨的大喜大舍,地藏菩萨的大愿救苦,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都是利行的最佳典范。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服务大众,利济有情呢?提供四点意见:

第一,净心修天下之道

对一个菩萨行者而言,世间一切能够利益众生、圆满生命的法门,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佛教的四弘誓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习人间菩萨的万行,更需要体认这层意义,抱持菩萨遍学一切的志愿胸襟,时时进修,时时努力。佛经云:“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唯有以清净的三业来受持佛法,让修道心保持在正念上,才能自他受益,普济群伦。

第二,平心论天下之事

种族间的相互歧视、宗教间的意见不一、称霸群雄的贪欲**,国际间难有宁日。加上现今科技发达,武器的功能日新月异,人类对战争的畏惧益深,渴望和平的呼声水涨船高,虽有禁武、限核等高峰会议的举行,使和平的脚步迈开,却杜绝不了战争的发生。解决之道,需要事理配合、行解并重等各方面的考虑,非仅去除表面的乱象。我们面对诡谲多变的世局,分析或论时事,需要多一分客观超然与理性平和的态度。

第三,悲心济天下之急

菩萨以六度四摄关爱一切众生,所以悲心不只是理念上的了解,更要有行动上的实践。例如荣西和尚应时布施的善行,铁眼禅师利济群生的义举,都是悲心济世的典范。孟子说:“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者,皆是非人。”如果大家都能秉持“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心,相信利生济世的事业必定能够恒久绵延。

第四,慈心容天下之人

做人要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菜根谭》云:“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说明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人生哲理。佛陀开示我们“戒除我执、法执”的宝训,即是教导我们要能包容异己,体会因缘和合、互相依存的真理。佛教的慈悲即是视人如己,立场互易,对于亲人或仇敌、有缘与无缘都能慈悲相待,付出真心。

我们本着净心、平心、悲心、慈心的理念匡时济世,服务群生,则佛国净土,人间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