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人生这部书——序《张海燕西部风情摄影集》(1 / 1)

人生是一部书。

每个人都是这部书的作者。你、我、他,戡威武雄壮,或庸庸碌碌,或光彩照人,或色彩灰暗地在这部书里留下自己的篇章。

人生是一部书。

每个人都是这部书的读者。一条成功之路深藏在这部书里。不要去埋怨命运,不要去哀叹机遇,更不要去诅咒环境。你细心研读这部书吧。读懂她,读熟她,你就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才能优势,以后不懈地去奋斗。好运定会钟情于你!

当海燕老弟把他行将付梓的《西部风情摄影集》清样送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六年前送给他的这段文字,我深切感觉到他在认真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

海燕原本是“文革”后期的高中毕业生,十八岁“上山下乡”,插秧、扮禾、教书、烧窑样样能干。二十岁成了电力系统一名机械检修工。进厂不久因技术过硬,工作突出,被组织破格提前一年转正定级,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但他不满足,工余时间常常躲在工具柜后面的旮旯湾里找清静,捧起一本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著作忘我攻读。后来终于考上了大专经济专业,读完了本科管理专业,获得了学位。再后来走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行列。他在当好一名工人后,企盼着做一些学问。

这可能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九年前全省电力系统首次公开招聘处级干部,他凭借扎实的理论根底和简洁的表达能力,脱颖而出,担任了一家电力单位的负责人。1995年前后,上十篇经济管理理论文章见诸报刊,屡屡获省、部级论文奖。如果这样走下去,他是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之书里写出绚丽的篇章,是能够圆自己做学问之梦的,我想。

但他突然改变了路子。他放下了论文写作,迷上了书法艺术。著名文史家、书法家虞逸夫先生收下了这名能脱口背诵出老先生许多诗章的关门弟子,教之以学问,诲之以做人。无论外出开会还是学习,他总是背上厚厚的一叠毛边纸,几管毛笔,几本汉碑,晚上足不出户,出差回来,纸也写完。几年时间,书力见长,虞老对他甚是赞许,称之为“甚得古人笔意”。2001年,他不经意间拿出一幅作品竟一举夺得省行业书法大展头魁。

这时候,他人生之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近几年来,朋友们读到他的已不再是洋洋万言的论文、清秀灵动的书法,而是摄影作品。从《工人日报》到《三湘都市报》、《湖南经济报》、《长沙晚报》无不发表过他的佳构。《湖南电力报》两次辟专版推出他的作品和创作谈。一幅人物纪实作品《王光美》不仅在省内获奖,他将之放大装裱后,送到王老家里,大姐看后连连称好,欣然收藏,并签书回赠。几年来,他下大功夫钻研摄影理论与实践,掌握了摄影的多般手艺,尤其是纪实摄影,越来越精彩。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集是海燕两上西藏、三赴新疆,数度进西部,闯沙漠、走戈壁、跨大湖、登雪山,用辛勤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花朵。他曾孤身一人闯进腾格里大沙漠拍日落,因没带指北针,差点回不来了;他曾凌晨三点跑进呼伦贝尔草原拍日出,差点被冻成冰棍;他曾偷偷把镜头对准青海塔尔寺的僧侣拍民俗,被逮个正着,差点连人带相机被狠狠“修理”。正因为有了这些忘我经历,所以,我们从他的作品集中不难读出唐代边塞诗那种令人震撼的壮士豪歌,不难读出一位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摄影师的西部情怀。正因为有了这些显著成果,所以,他被知名学府长沙理工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我作为比他大几岁的朋友,由衷为之高兴。

每个人都会在多年之后,回头翻开人生这部书。海燕这些年来在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探求着,并写出了若干精彩的篇章。有了这些,夫复何求。他告诉我,他已申请去湘西,不是去采风,而是去工作,去直接参加西部的农村经济建设。他还说我的一部《大山的倾诉》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将把书带到湘西。我祝福他。

人生,是无限的,又是短暂的。要写好人生这部书,就要抓住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你人生这部书中的一页。无数个每一天,构成你人生之书。你把自己的人生写得光彩夺目,成为社会的财富,成为后人的财富,你的人生就永恒了。我真诚地希望海燕,也真诚地希望我的青年朋友们写好人生这部书,写出一个充实的人生。

2003年12月于长沙

(该书2004年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