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份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事业。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用心思考、用心写作,心到了,你笔下的东西自然就“不与人同”,才有感染、打动读者的魅力。这是我读完青年作家蒋松散文随笔集之后,首先想说的一句话。先谈一谈他的游记散文。现在有不少作家不屑于写游记,为何?因为一路写景状物、抒情下来总难免带给人“平”的感觉,尽管描写的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却容易落入写实或者矫情的窠臼。文艺作品是需要灵魂做支撑的,而这种支撑点的寻找又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性灵和才思。这层面上,蒋松的游记散文不庸俗,有灵思的超越和升华处。比如他记游深圳的“明思克”航空母舰,他用擅长描写的笔触引人入胜去观览一处充满新奇神秘的军事文化景观的同时,水到渠成地把文章的旨意引伸到了人类“战争与和平”的重大主题的思考,让“战争”与“和平”两种水火不容的情绪在“航母”娱乐公园上发生冲撞,让公园中“铸剑为犁”的景点成为了“文眼”,使散文闲适又不失凝重,境界表现出了崇高和深远。又如《且行且思缅甸行》一文,他把异域风情带给读者的同时,他也是带着情感和思想在观览和触摸事物,对这个佛教大国的贫穷现状作深层的文化思考和分析,使文章显得很厚重。他另有一些游记写得轻松明快,情致盎然,细细品味下来,其中蕴含着人文哲理的思辨,让人回味无穷。可见蒋松的写作是很“用心”的。
故乡总是文人创作灵感的泉源。然而要把这些通常的素材写出一番新感觉,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文艺“百花齐放”的意义在于作品的个性价值,这种个性就缘于作者独立的生活和生命体验。蒋松笔下的故土篇章有如一幅幅写意的乡村风景画,洋溢着田园诗情,凸现生活质感,有着绘画的意境美。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和劳动之美夹杂着几许生活的沧桑喟叹,这就是出生农村的他凝结在内心的故土情结,呈于笔下升华为一种生活的境界、一种精神价值的求索,读来能够让人回肠**气。我感觉他的《洗礼》、《葱翠的菜园》等篇章很有意境。1999年他发表在《广州日报》副刊的一篇《乡居》散文,以他独到的感受抓住家乡几个特写镜头进行表现,把乡居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意味深长,很能体现出他的“剪材”功底,而且语言优美富有内在张力。蒋松是写现代诗起步的,他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大概来自于他写诗的磨练。
作家应当为时代代言。蒋松弃医从文走向了从事编辑记者的工作,也许是新闻工作让他能够开阔视野、吸取新知、更新了观念,他近年所写的随笔文更多地体现了新时代的知识、理念和行文方式。他的随笔散文字洗练有美感,亦庄亦谐,表述力强,笔触间闪烁着敏捷的哲理灵思,不少新锐观点和逆向思维很能启发人的心智。当然,他的一些生活碎片的小散文也留给人琐细的感觉,但掩卷回萦,似乎这些琐琐细细之中又散发出来生活的气息和作者敏于感悟生活与人生的禀赋。
《雨落心空》的出版是蒋松运“心”于文学的所得;蒋松说,他也为此失去了许多。我劝勉他,人生有得必有失,这是生活的法则;而且现实人生很需要保持一些看似虚无的精神追求,这也是智慧生存的体现。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