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宋·葛应龙《左顾亭记》
这是一幅描绘德清地方文化源流、文化性格成因的“丝帛”长卷。
这是一座展示从远古至今德清籍杰出入物的绚丽长廊。
这是一部记述德清山水之魂、人文精粹的真实谱志。寄托了浙北杭嘉湖地区这方水土的民众“溪水清澈,官民仁德”的人生理想。
《永远的游子吟》全书共收入了可独立成篇的人物纪实系列20篇。自德清境内下渚湖一带防风古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起始,经南朝大臣沈约、唐朝诗人孟郊、南宋丞相吴潜、元朝著名艺术家赵孟頫、江南才女管道升、近代学者俞樾和他的曾孙俞平伯,至20世纪90年代末辞世的德清籍翻译家赵萝蕤教授——这些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美誉、美德、美文、美名的德清籍精英们,如同一粒粒隐于水或沉于沙中的珍珠(德清如今盛产珍珠系列产品),被穿越数千年的岁月长线,连接成一串熠熠发光的珠链;更像是这片由清溪翠湖交错成的巨大水网,所浇灌所滋润的良田沃土,为富庶的鱼米之乡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当时间走到21世纪初,有一位名叫杨振华的德清人,潜身于这条贯通江南水系的大运河中,开始“疏浚”河道,“打捞”沉船,捻泥清淤,补堰修堤;并在纸上编织另一片德清的“人文水网”——从被湮没的往事烟波中,捕捉那些深水沉沙中闭合的珠蚌,并试图让它们吐舌说话。
然而,从这片水乡走出去的历代“游子”,究竟留下了多少可辨认可追寻的足迹呢?
可以想见,面对浩瀚的史料之海与尘封的故纸,杨振华先生担负起了一件何等艰难而又琐碎的使命: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有关德清人物的资料,少而简略;各种典籍中与此相关的记载,更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杨振华日复一日地“打捞”以及“抢救”那些散落于民间与史料中有关德清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并构思成文、编撰成书,其心之诚、其情之重、其意之深,不能不令人感佩。他笔下的每一篇人物侧记,都倾注了自己对历朝历代的政治体制、文化形态、社会环境的剖析与思考,体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鲜明的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书中记述的人物,无论是文人还是官员,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呈现江南地域文化所特有的温润、儒雅、婉约的性格特征。他文笔顺畅、思绪灵动、取材翔实、文风严谨,对人物的刻画采用了大量辛苦搜集后严格筛选的生动细节,因而文章好看耐读,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主人公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思想之光。
细读全书,我们眼前会时时闪过诸如“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历史回音壁”、“感情世界的水土流失”、“精神避难所”之类的警世“关键词”,会读到如下这样形象而具有思想深度的精言妙语:“徜徉在防风文化园的茂林修竹间,会感受到来自远古的强烈磁场。我想,这该是防风氏的风骨。在防风氏死后的四千多年,这种磁场一直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两极。”
《永远的游子吟》,虽然记载的是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德清籍“游子”的故事,实际上却几近完整地书写了一部以“水文化”为底蕴的数千年“德清地方人物谱系”。那些渐行渐远的真人真事,从此将由于这部书而被永远鲜活地保存下来。那些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凛然大义的民族气节、缠绵厚重的真情至爱、才华横溢的杰作诗文,如珍珠出蚌,得见天日;如运河奔流,涛声不绝。这片山清水秀的丰饶之地所孕育滋养的一代又一代精灵人杰,在杨振华的笔下,重构为水网纵横、清溪仁德的精神与文化故乡。
作为杨振华先生的半个“同乡”(德清是我的外婆家),并应邀参与两届德清“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而与他共事,我为德清有杨振华这样热爱并有志探究“游子文化”的知识分子完成了这项极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和欣慰。
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过寒暑假,在洛舍镇小港一带的河岸边,见过一种江南特有的建筑样式:廊棚。瓦檐木柱的廊棚是岸边人家屋顶的外向延伸,户户相连,延绵数里。棚下可遮风避雨,廊内的青石板路可供通行,时有石阶通往河中,作为船埠之用。当我合上书页,脑中忽然闪过童年记忆中那条幽暗而蜿蜒的长长廊棚。一个又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身影从廊下鱼贯而行,飘然而去,然后定格为支撑廊棚的一根根斑驳而坚固的木柱——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故事,而是那些创造了故事的人物。如今廊棚早已朽蚀拆毁,消失在清溪浊流的雾气之中;而那些让人景仰、激赏、怀想的历代乡人游子,却如我记忆里的柱影,永远伫立在青青河岸的暖风冷雨之中。
2006年5月3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