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典型题例分析(1 / 1)

例1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分析]这是教材中的一道思考题,但教材里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求学员根据这一章的内容,加以综合。思考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即读者对象的不同,其他区别都是从这里引伸而来的。

[解答]儿童小说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心理特点而创作的,因而,它与成人文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读者对象的不同,一是儿童,一是成人。由此又带来两者在艺术特征上的如下区别:

儿童小说要求主题鲜明而积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成人小说的主题则可以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一些,还可以采用反面教材,通过暴露与讽刺来针砭现实。

儿童小说重情节,讲究故事性;成人小说则可以淡化情节,弱化故事,增加小说的象征意味与散文化倾向。

儿童小说在题材上虽无禁区,但要有分寸感。比如爱情题材、暴露题材等,都要顾及作品的客观效果,不能对少儿读者有负面影响;成人文学在选材上则比较自由。

儿童小说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上,更重视作品“动”的因素,而避免过多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议论等这些“静”的表现手法;成人小说则没有这些限制。

例2阅读班马的小说《六年级大逃亡》(见《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分析李小乔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及积极意义。

[分析]教材后的“思考与练习”,要求分析上海作家魏滨海的《诺言》。这篇小说确实写得不错,学员可以对照《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班台莱耶夫的同名小说来阅读,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选班马的《六年级大逃亡》,因为这是当代的一篇有代表性的探索小说,从题材、主题、形象及叙述方式等方面,给儿童小说带来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内容。

题目要求分析李小乔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及积极意义,一般应先分析李小乔这一形象的类型及其特征,再从这一形象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其蕴含的主题来分析李小乔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及积极意义。“现实性”可以理解为这一形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积极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这一形象给予人们的启迪。其实,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没有现实性的形象,其积极意义也无从谈起。

[解答]李小乔是一位辍学在外的流浪少年形象。他在六年级时离家逃亡,近半年时间一直在外面闯**,过着名副其实的流浪生活。作者打破传统小说惯用手法(以情节和时序结构作品),以主人公李小乔的内心独白来叙述他与一个叫安丽的14岁少女的旅途邂逅,从而展示了一个少年流失生真实的精神世界。他是个逃学漂泊在外的差生,内心却不甘于被人瞧不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恨学校,觉得学校难受、没劲,像个监狱,情感深处却“又感到了一个孩子的命运总是一个学生的命运,学校,总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内心归宿”。正是这种矛盾心态,使之在萍水相逢的安丽面前,会“觉得我没带书好像是丢脸似的”,故而要掩饰年龄,要谎称自己在读初三,要极力显示自己的能耐和老练来寻求心理的平衡。而在派出所里当着安丽的面彻底暴露了真实身份时,又感到无地自容。在李小乔身上,稚气与早熟、自卑与自尊、桀骜不驯与敏感脆弱、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渴求,种种矛盾的因素既相互冲突又彼此交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李小乔这一少年流浪者形象既鲜明突出,又有着深刻的精神现实。

李小乔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少年,这不是游历和漂泊的年龄。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活动空间应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他们的生活内容应主要是学习。这就让人们去思考,六年级的李小乔为什么去逃亡流浪呢?从小说的《作者附言》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主人公李小乔是理解与同情的。李小乔逃离学校并不是为赚钱,而是现在这样的学校和教育方式无法容忍和接纳他。因而,李小乔的逃亡是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是作者将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放大了给人们看,引起人们对儿童辍学、流浪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并去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同时还启发人们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李小乔们,因为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能否理解并接纳像李小乔这样的精神上和人生观念上的流浪儿,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流浪的关键。李小乔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及其积极意义也集中体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