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难点解析(1 / 1)

(一)教学重点

1.儿童小说的特征

教材将儿童小说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是从内容因素来说的,(1)主题:积极,有针对性;(2)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可信;(3)情节:曲折生动。后一个方面是从形式因素来说的,语言:准确、精练、琅琅上口。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读者是儿童的缘故,作品的主题即思想与情感倾向必须鲜明、积极、有针对性。含蓄、隐晦和消极情绪都不符合儿童对文学的心理期待,也不符合对儿童进行正面引导的原则。但儿童小说毕竟不是教科书,其积极的主题必须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完成,而人物形象则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形象。人物形象的生动、丰满、可信与否,又是通过小说情节的展开来体现的,因为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上述三个方面的最终完成,又必须依赖于语言这一文学的建筑材料。

2.儿童小说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儿童小说有不同的分类,现列表如下(举例作品主要见《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3.儿童小说的创作

儿童小说创作的特殊性在于读者是少年儿童,必须尊重他们的阅读接受能力,尤其是必须有利于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教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1)儿童小说作家必须熟悉他的服务对象,也就是要深入少年儿童的生活;

(2)儿童小说作家必须尊重他服务对象的理解能力,把握住题材和主题确立中的分寸感。因为儿童辨别是非能力低,必须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因而在某些题材(如爱情题材、暴露阴暗面题材)上必须把握好分寸感。为此,教材中提出三点注意:第一,千万不要脱离具体的读者对象;第二,全面理解作品的客观效果;第三,淡化一哄而起的赶时髦的创作心态。

(3)文学是以形象来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儿童读者因其欣赏能力的限制,一时还难以欣赏众多的人物形象,因而,儿童文学作家创作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人物形象不宜过多,并且要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凸现主要人物形象。

(4)儿童小说作家还必须顾及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出故事”、“出问题”,情节进展快,且一波三折;不喜欢缺乏动感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议论。一句话,儿童读者喜动厌静,儿童小说作家必须处理好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一般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的儿童小说一般都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寄托作家的情思。分析《雨来没有死》中的小英雄雨来形象,就必须从作品中描绘的典型环境出发,才能充分理解雨来成长为英雄的社会、情感背景以及必然性。这一典型环境包括大的时代背景——抗战,以及他生活的具体环境——学校与家庭。

(2)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从事件看人物性格,是最简洁易行的分析方法,因为什么样的性格决定着人物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班台莱耶夫的小说《诺言》,其中写长着雀斑的小男孩“忠于职守”,不得到“上级”的命令决不“下岗撤退”一事,就集中反映了这一儿童性格——天真、认真,在憨态可掬的稚气中显现出高尚的品德(坚守诺言)的光芒,使得小男孩这一形象生动丰满而又真实可信。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这有两种情形:一是儿童形象之间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如《双人茶座》中的“我”和“改”;二是儿童形象与成人形象既相互对比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如《雨来没有死》中的小学女教师、雨来的父母和雨来。儿童小说以塑造少儿形象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塑造成功的成人形象,因为儿童生活中离不开成人,他们的成长也与成人的教育、培养分不开。因而,儿童小说同样要重视对成人形象的塑造,使之与儿童形象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