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童话——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超人体童话——以神仙妖怪、魔法宝物为主人公,幻想神秘、奇特,表现出超乎人类力量的童话。
拟人体童话——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物为主人公的童话。
常人体童话——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童话。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童话与现实的关系
教材指出:“童话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它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对现实生活作折射式反映的思维活动。”这里所说的其实是童话与现实的关系,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呢?首先,童话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按照唯物论的观点,它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现实生活是童话创作的源泉。其次,从具体的童话作品看,童话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社会上出现了冻死孩子的悲剧,安徒生才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世界上有那些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安徒生才写了《皇帝的新装》。所以说,童话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的原样,而是折射式地反映着生活。
2.童话的逻辑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创作童话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童话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规律,在童话创作中被称为童话逻辑。童话逻辑的核心内容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规律,具体来说,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童话的幻想必须来源于生活,而不是胡思乱想,即童话中的幻想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其次,童话的幻想必须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认识规律,让幻想故事获得合理性并产生真实感,也就是让虚构的情节得以合乎逻辑的发展,读者读来才觉得合乎情理。
第三,在拟人体童话中,幻想一定要做到人性与物性的和谐统一。忽视物性,而将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完全当作人来写,就会破坏童话的艺术假定,违背童话人物的物的本性。童话中的人物应该是既物非物,既人非人,即一种富有生命的童话形象。
第四,童话中出现的人物、情节、环境必须取得幻想的同一性。也就是作者必须为幻想的人物、情节与环境的存在提供一个假设的条件,让三者协调起来,不至于相互冲突,破坏了童话假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