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前期的年龄特点
少年前期年龄的界定大致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由于这一时期孩子们生理心理的发展极其复杂、充满矛盾,而且发展速度极快,因而被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困难期”、“危险期”。这一时期少年的主要特点是半成熟与半幼稚相混合,独立性和依赖性相伴随,自觉性和被动性相交错。具体来说,在生理上进入青春发育期,以性成熟为主要特征。在心理上,兴趣范围扩大,有意注意和抽象思维均占主导地位,情感丰富,道德感进一步加强。在社会化程度上,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有了明显的“成人感”。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使得他们对文学的接受远比童年期要广泛和深刻得多。
2.少年前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少年前期文学有一个颇难界定的范围。少年期文学不同于童年期文学,但又有与童年期文学相似相通之处。少年期文学有向成人文学飞跃的趋势,又不同于成人文学。所以它的界限比童年期文学更为模糊。
对少年前期文学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真实性——与童年期文学的真实性要求相比,这里的真实性主要指生活的真实性,因为少年前期的儿童已有了“成人感”,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加入到社会中去,因而迫切想了解真实的世界,特别是了解人的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深刻性——包括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情感的深刻性,因为初中生已经能读懂有一定深度的文学作品了。
新奇性——主要是满足少年前期儿童对一切隐秘事物的强烈的新奇感和探求欲,尤其是他们渴望知道他们还不了解的人和事。新奇性主要表现在题材、情节和表现手法上,是引起这一时期儿童阅读兴趣的主要因素。
艺术性——少年前期儿童已开始对艺术本身发生兴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开始成为审美对象,因而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在艺术技巧与手法上应力求丰富多样。
3.少年前期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
与童年期文学样式相比,少年前期文学并无多大差别,主要还是诗歌、小说、童话、散文、科幻作品、剧本等,但对各体裁的要求却有了新的变化。譬如诗歌就要求有一定的内容深度,篇幅也可稍长,主题表现上讲究隐蔽性,表现手法上强调多样性。小说是这一时期儿童最为喜欢的体裁,与童年期小说相比,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内容更深刻,形式更多样。童话则偏向于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带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散文也深受这一时期儿童的青睐,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他们乐于阅读各种优美的散文,从中吸收知识,体验从未体验过的感情。
在表现手法上,除童年期文学的写实、夸张、象征、幽默手法之外,还有抒情手法,因为抒情手法是借作品中的形象直接或间接表达某种情感体验的手法,很适合少年前期儿童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