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童年期儿童文学——指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
幽默手法——一种使人发笑并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含义的艺术手段。
写实手法——真实地去描写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童年期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
在整个儿童文学中,童年期文学是主体,这是由童年期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意义所决定的。
首先,作为语言艺术的儿童文学,只有在童年期才在真正意义上完全具备了文学的品质,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才具备阅读的能力,使儿童文学真正成为语言的艺术。
其次,童年期儿童脑的发育、语言的发展、自我意识、独立性和道德的初步形成,使儿童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与自主能力,并运用他的思想与能力来解释并认识周边的世界,形成了与成人眼光迥然不同的溢满童趣的儿童世界:稚拙无邪,纯真率直;喜怒哀乐,任性而动;乐观向上,永远进取。这种“儿童状态”恰恰是成人所渴望而难以企及的,因此,童年期是人生进程中最能体现儿童特征的儿童世界。而以这一时期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其儿童文学特征与成人文学的差异也最为明显。婴幼儿文学在其接受方式上还不是儿童自己阅读的文学,而以阅读为主要接受方式的少年文学,则与成人文学较为接近,所以,有人干脆就将童年期文学称为儿童文学,而将婴幼儿期至少年期的整个文学称为广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2.童年期儿童幽默能力的发展
教材在童年期文学的常用手法中列举了“幽默手法”,这与婴幼儿文学常用手法相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特点。因为不少人还认为幽默感是成人的事,儿童没有理解幽默的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幽默是使儿童发笑并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含义的一种艺术手段。它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儿童的笑中会“含有深意”吗?或者说儿童有理解幽默的能力吗?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
关于儿童幽默感的形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幼儿身上,爱幻想和爱玩的意识就是理解幽默的一把钥匙。小孩2岁时,就能借幻想来满足游戏欲。比如他捡起一片树叶,凑近耳朵,当作电话听筒。成人认为这很好玩,小孩子却是以假当真的。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时的儿童在体会幽默方面还开始了用言语来取代行动,他有时故意把一些事物叫成别的东西,或者硬说某种东西具有什么功能,觉得这样很有趣。孩子到了六七岁,已经具有了理解双重含义的能力,这对领悟幽默是至关重要的。刚上小学的孩子都喜爱谜语,部分原因就因为猜谜语是一种对多重含义加以保留、逆转和理解的思维活动。到了十一二岁,学校教给他更多的知识,对幽默的理解能力更强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自发的幽默轶事,已经可以欣赏连环漫画和笑话了。而且孩子们善于发现并乐于与别人分享由幽默带来的轻松与乐趣。成人、孩子都津津乐道的《阿凡提的故事》,正是由于其中蕴含着智慧、思想和情感的幽默品质,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童年期儿童不仅具备了理解幽默作品的能力,而且还乐于接受这类作品,那么对童年期文学提出幽默手法的要求,也就十分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