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难点解析(1 / 1)

(一)教学重点

1.童年期文学的范畴与要求

教材指出:“童年期的儿童文学,是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如何理解这一宽泛的界定呢?关键在于要认识童年期文学在其范围上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无论题材内容,还是体裁等艺术形式,童年期文学都是向两极延伸的,或者说它与婴幼儿文学、与少年文学之间的分界并不清晰,而是模糊的。具体来说,童年初期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还有着幼儿的一些特点;而中年级以后的儿童,其年龄特点又接近于少年,具有了许多少年的特点。两极延伸的结果,就是不能对童年期文学的范畴作出静态的界定。

对童年期文学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四个方面:

(1)浅显性。首先是文字的浅显,因为童年期儿童还处于小学教育阶段,识字与阅读的能力都有限。其次是指内容的浅显,不能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2)真实性。因为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供给他们的作品不仅要反应生活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情感的真实,这主要是指作者的真诚和作品艺术形象所渗透出的情感是真实可信的。

(3)趣味性。主要指内容、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上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儿童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让他们饶有兴趣地看完作品。

(4)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这是与婴幼儿期文学相比较而言的,因为小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语言表现手段与艺术手法。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既是满足童年期儿童在这方面的知识性要求,也为着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2.童年期文学的作用

童年期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与智两方面。从“情”讲,它必须首先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具有娱乐作用、陶冶情感的作用和宣泄作用;从“智”讲,它必须发挥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具有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

娱乐作用、陶冶情感的作用、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这是整个儿童文学都具有的功能,只是在不同读者层次中所发挥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譬如童年期文学的认知作用主要是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与此相适应,教育作用则侧重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宣泄作用本可以归入陶冶情感这一大范围内,但因为童年期儿童生活的快节奏、学习任务的繁重,给他们身心都造成一定的负荷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排遣这种负荷感,减轻压抑,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作为童年期儿童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宣泄作用是童年期文学值得重视与开发的一种心理调节功能。

(二)教学难点

童年期儿童的大脑发展对于童年期文学的意义

教材在第一节讲到童年期儿童的生理特点时指出:“我们应特别注意大脑的发展情况”,因为“大脑的发展,对于儿童阅读、欣赏儿童文学则有着直接的作用”。

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它的读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接受能力。语言能力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语言的发展赖以进行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又在哪里呢?科学研究发现,这些都与人脑的结构有关。在人脑结构中,对人的智力水平与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一是脑重量,一是额叶的发展水平。童年期儿童脑重在7岁时已达1280克,9岁时已接近成人为1395克,12岁时已与成人一样为1400克。脑重的增加表明脑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和脑细胞纤维的增长。它与儿童发展活动,完善心理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脑各部分都在增长的同时,额叶的增长特别显著,而从人类发展史看,额叶的增大是人与类人猿的最大区别之一,并且人有说出、写出和听懂、看懂语言的能力,都与额叶部分的发达有直接的联系。童年期儿童额叶的显著增长,对儿童语言活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作用,儿童只有在具备了这一生理条件下,才有全面阅读、欣赏以至创作文学作品的可能。由此可见,童年期儿童大脑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文学的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最明显的表现之一,便是在语言的发展与教育的双重作用下,童年期文学的接受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即由婴幼儿期“以听为主”转向“以读为主”,童年期文学成为供儿童阅读的文学,文学的内涵更充实、更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