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编一本文集比写一本书还难,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这本文集我断断续续编了一年时间,经历了不断自我否定后的肯定,在取舍中回顾了自己的文学经历,检讨了自己的文学观念,看清了自己的文学底细,明白了自己的文学趣味,懂得了有舍有得的成长道理!留在读者面前的,是我的“有舍之得”,也就是我最为看重的一些文字。

这是我的第一部关于儿童文学看法的集子。因为第一,特别珍惜,特别重视,特别在乎,特别期待。编选的过程,有喜悦,有苦涩,有兴奋,有无奈……

我的第一篇儿童文学文论写于1986年10月,1988年5月发表在《儿童文学研究》28辑的《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兼与胡从经同志商榷》。这篇小文很快得到了学界的指正,吴其南先生在1989年的《儿童文学研究》发表《也谈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提出了他的看法,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期在清末民国初期,即辛亥革命前后”,这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也给我最大的学术鼓励,我从此对他有一份特别的学术敬重和感激。

我的第二篇文论写于1988年,发表于1989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的《也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兼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商榷》。上述两篇文章表明,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最初关注源自对中国儿童文学源流的探讨,这也贯穿我的全部儿童文学兴趣,其理论观察的立足点源自鲁迅、周作人倡导的“以幼者为本位”,理论价值判断的标准也依然坚持“以幼者为本位”,理论关注的实践也自然是“以幼者为本位”,这也是我的这本文集取名为“幼者本位”的由来。

进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至今已20多年了,在蒋风、韦苇导师的亲自教导下,在黄云生、方卫平、周晓波各位老师的直接教授下,在任大霖、汪习麟、浦漫汀、张美妮、束沛德、樊发稼、金波、高洪波、梅子涵、王泉根、曹文轩、朱自强、秦文君、张之路、孙云晓、刘先平、海飞、白冰等儿童文学界师长的热情鼓励下,我的儿童文学梦想得以不断延长,在《新华文摘》《儿童文学研究》《文艺报》《中国少儿出版》等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报刊,不断汇报自己粗浅的想法,不断得到同行的指导修正,终于也能汇编一册自以为还算有些像样的文字,作为一名儿童文学新生的作业,呈给各位老师和所有关心我的人们,诚恳虚心地接受批评指正。遗憾的是,因为是文集,有些相近相类的内容难免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章里,如果删除,将破坏文章的结构和完整性,收编过程中只能稍作调整,特此说明并请谅解。

特别要感谢接力出版社白冰总编辑,没有他的友情扶持鼓励,就没有这本文集的问世;衷心感谢责任编辑陈苗苗博士,没有她的辛勤无私敬业,就没有这本文集的精美。也借此机会,感谢所有帮助、影响并关心我的人们,我会加倍努力,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尽自己一份心力。

2011年3月26日周六夜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