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为安徽文苑的一朵奇葩,在各个重要的文学时期为安徽文坛争得了荣誉。
这次参加安徽文学奖儿童文学作品评选的有六位作家的七部作品:小说《非常QQ事件》(伍美珍)、《第八探组》(杨老黑)、大自然科幻文学《神秘的Y极地带》(王蜀)、科幻小说《21世纪——克隆人向人类宣战》(王国刚)、科学童话集《丛林神探》《怪驼阿黑》(敬勇)、卞国福的儿童诗集《悠悠童音》。不仅不是这两年安徽儿童文学作品的全部,也很难说是最好的作品。笔者所知,在2001—2002年间出版的作品还有:刘先平的“东方之子刘先平大自然探险”(八册)、薛贤荣的寓言集《得意的大灰狼》《戴手套的猫》、杨老黑的长篇侦探小说《JJ行动》、陈曙光的长篇小说《少女楼兰》、韩进的科学故事《能吞下船长的章鱼》、伍美珍的青春文学《我对老师有点慌心》《简单地喜欢你》《假如给猪一对翅膀》《蝴蝶落在流泪手心》《黄色潜水艇》等。短篇作品更多,还不包括兼写儿童文学的成人文学作家的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选评的作品中有两部通过初选进入终评,它们是伍美珍的长篇小说《非常QQ事件》和王蜀的大自然科幻文学《神秘的Y极地带》。
伍美珍以写青春文学见长,善于将青春体验与动感时尚元素糅合在一起,很符合当下青春初期少男少女的阅读诉求,有比较广的读者群体,加上轻松幽默的文笔,有一种阅读的快感。《非常QQ事件》写一个单亲女孩小米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故事,本来可以写她们生活中比别人可能会有更多的艰难和不如意,写出人性的复杂与人情冷暖,但伍美珍把她们的生活写得“简单又快乐”。没有爸爸的小米,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幽默风趣,喜欢恶作剧,用作者的话说,“像大海中一条欢快游动的小鱼”,心理非常健康。作品通过“非常交友”“非常通讯录”“非常日记”“非常绑架”等一系列特别事件,折射出现代少年的理想、情操、追求和心路历程,一个鲜活、可爱、而又不乏独立的现代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小米的成长受到母亲的影响很大,母女间互尊互信互爱、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维护了小米纯真的心灵,让人们自然联想到父母、家庭、交友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作品中对家庭以外社会环境的描写,似乎不那么乐观。《牛仔服归来》一篇写小米因交友不慎,被偷了电脑;《KAWAYI通讯录》中小米原来的朋友杀了无辜的看门老太;《维丹利窃信事件》中写小米的朋友维丹利偷看电台主持人雪姐姐的听众来信;《天使坐在轮椅上》写小米在网上结识了一位专门借网络欺骗少女的魔鬼;《小鬼的爱情加暴力计划》写小米的朋友维丹利设计“绑架计划”,让父亲拿出他以不义手段占有别人的钱款;《KFC里的“章子怡”》写长相酷似章子怡的“女朋友”竟是在逃的通缉犯……作为伍美珍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虽然在艺术上有些幼稚,但初步展露了伍美珍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善于编故事的才能,加上她多年在《少年博览》做编辑时对少男少女生活的了解以及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诚平等的情感,吸引了读者,作品出版后,很快重印,而且一版再版,成为伍美珍代表性作品之一。
王蜀擅长以文学的名义讲述大自然的神奇故事,传达科学的自然观,启蒙少年读者的环保意识,引导读者在她大胆筑造的幻想世界里,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思考科技进步给人类发展带来的两面性。《神秘的Y极地带》体现了她的艺术追求。
从整部作品的架构看,很像科幻小说;但在具体的阅读中,又像一部大自然探险游记;而作者在这部“游记”里并非寄情山水,写景抒情,而以介绍大自然的科学知识为重点,俨然一部科学故事了;而从三位少年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与冒险旅程看,这又可以说是一部少年成长小说。当然,对这部作品的文体特征还可以有其他解析,然而,不论如何解析,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作者对文体形式的选择甚至创新,是她精心谋划来为她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服务的。
作品的主线是地球少年帮助外星少年在地球上寻找一个“神秘的Y极地带”。说它神秘,正如数学中表示未知数的Y一样,这个地球人尚未发现的神秘地带竟然维系着另一个星球文明的生死存亡;是什么东西有着如此神奇的伟力?是什么原因让木星球K国的两位十四岁少年冒险来到地球寻求人类的帮助?原来木星球遭遇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连续的黑石酸雨使K国的自然生态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得一种叫“MND”的资源极度匮乏,虽然在与X国的资源争夺战中,K国取得了胜利,但他们非常清楚,如果不尽快寻找到新的MND物种,哪怕是它的替代品,不仅K国的经济将陷入瘫痪,而且将危及K国的球籍!小说由此展开扑朔迷离的情节,重点塑造了地球少年——16岁的大学生严飞飞像孙悟空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一样,帮助两位外星少年历经千辛万苦,经受“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死里逃生,找到一种叫做MND的物种!
形式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当形式与内容和谐之后,就会最大限度地彰显作品的主题。作者善于在细节与场面的描写中提炼主题,在情节冲突中升华主题。木星球的两位少年为什么要到地球来寻找一种叫MND的物种,就是因为木星球的这种资源已经严重匮乏到影响该星球存亡的严重关头:“资源危机”的正面解说就是告诫人们:资源是有限的,要珍惜资源。而“资源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过度地开发和无节制地疯狂掠夺;虽然作者将小说发生的背景设置在外星球的木星球,难道不是借外星文明的即将毁灭来暗示今天的地球人类吗?可以说,《神秘的Y极地带》明显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在整体上有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作者一方面深情介绍地球物种的丰富性,一方面又在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作者却刻意将它隐喻在细节、场景、故事与人物描写之中,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去感受体味。
王国刚的《21世纪——克隆人向人类宣战》是一部以克隆人为题材、以关注人类命运为主题、有一定思想深度与艺术探索的长篇科幻小说。
故事发生在世纪末的2098年,联合国第152届大会召开之际,突然秘书长受到了克隆人国使者送来的宣战书,其内容是要人类投降。接受克隆人的统治……于是,人类与克隆人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战争中,人类经历了最残酷的世界大战,其规模远远超过“一战”和“二战”。在战争初期,人类还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双方都使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包括令人生畏的核弹,死伤惨重;甚至北美和欧洲都落入了克隆人之手。最后,人类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下,才用核弹彻底摧毁了克隆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大战后的地球早已是一片废墟。这也许就是人类大量运用基因技术所带来的结果,警告人们,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全看人们如何利用它。
《丛林神探》《怪驼阿黑》是敬勇的两部科学童话集。
《怪驼阿黑》收录《故事王小京巴》和《怪驼阿黑》两部中篇和《导蜜鸟的歌声》等二十六个短篇。除其中的《金镯兮银镯兮》为一篇以人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外,其余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科学童话。
《怪驼阿黑》很有些魔幻色彩。小驼阿黑有个怪异神奇的功能,在它突发奇想的时候,头就会变黑,变成怪驼,它为此吃尽了苦头,为消灾免害,驼娘给儿子做了个头套,告诫它一有奇思怪想,就赶紧戴上。为追寻幻想中的“人间天堂”,黑驼从荒凉的大漠来到热闹繁华的人间都市,在经历了与狼的生死遭遇、与黔之驴的友好相处、做骆驼谋生、为小主人打抱不平、进而当上市长等一系列“奇境历险”后,竟然对自己追寻的“人间天堂”毫不留恋,决然回到大漠,要做它原来的驼。故事幻想大胆,夸张有力,黑驼重返大漠的结尾引人深思。
《丛林神探》是一部长篇系列科学童话,写狗熊神探运用科学知识侦破发生在丛林中的二十一桩离奇怪案,将孩子们喜欢的破案故事、动物故事与科学故事结合起来,读来很有味道,甚至可说是一部用侦探故事解答动物知识的小百科。
综观敬勇的科学童话创作,能够将大胆的幻想、奇特的夸张与童话人物的物性较好地结合起来,遵循童话创作逻辑与动物生活逻辑,描写的虽是鸟言兽语,却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能够紧扣各种动物的特点、习性、专长,科学地加以描绘,在有趣的故事里揭示大自然的种种奥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有意识地将破案、历险作为结构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虽然篇幅短小,但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发生、发展、**与结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适合小学生阅读。
《JJ行动》是杨老黑以当代少年的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少年侦破小说;故事的发展整体上是直线型的,但在局部又有很多小的悬念,形成一环套一环的故事情节,故事的结局一定是在最后才出现,让你展开阅读,就忍不住要一直读到末尾。这就是杨老黑小说艺术的魅力之一。
《悠悠童音》是诗人卞国福于新千年第一个儿童节献给孩子们的一部儿童文学诗文集,作者笔下的乡村童趣,至真至善,淳朴、清新,又洋溢着勃勃生机,捧读《悠悠童音》,有一种童心归来的感觉——眼前浮动着州、村画卷:《小河弯弯》《枣香飘飘》,《放鸭的阿强》,踏着《浪花》;远处有《大山的呼唤》,枝头有燕子《呢喃》,《人生的路从童年走来》,《似水的童年》哟,永远唱着《山泉的歌》。作品在创作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自己的童年体验为视角,而特定时代乡村儿童的特殊命运,使得他笔下的童年有着“铅色”的沉重与淡淡的哀愁,也使得他的作品有着厚重的生活内涵、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浓郁的抒情风格。如果说,儿童视角主要描写的是儿童天真纯洁的心灵,成人视角抒发的是成人对已逝童年的深情追忆,那么,第三视角讴歌的则是对大自然的爱,表现的是作者的一颗自然之心、赤子之心。其实这三种审美情感又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的,人们从作品中得到的整体感受,是作者对人生真、善、美、爱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回顾童年,在更高的层次上重现儿童的天真,传达出作家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作为儿童成长的有益借鉴。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对6位作家的7部作品给以热忱推介,是希冀能由此“一斑”而窥安徽儿童文学全貌,增强人们对安徽儿童文学的信心与信任;希冀能给予儿童文学作家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扶持;也希冀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儿童文学、加入到儿童文学队伍里,共同促进安徽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更希冀儿童文学作家自强不息,奋力追赶,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新皖军”的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载《文艺百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