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18日下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与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在上海市文联大厅举办了“陈伯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六十周年庆祝会”。会议由李楚城主持。会上,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以及著名文学批评家郭绍虞先生,向陈伯吹赠送了花篮。巴金打来电话,向陈伯吹表示祝贺。全国儿童少年协调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单位发来了贺电。吴强、贺宜、鲁兵、圣野等写了贺诗贺词。恩戈小朋友向陈伯吹献了诗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陈向明等在会上发了言。会后,少年儿童出版社还在《儿童文学研究》第15辑中辟出专栏,发表了一组关于“陈伯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60周年”的研究与回忆性文章,共7篇,它们是:
晓石:《生活的彩链——陈伯吹儿童小说浅析》;
查志华:《广袤、神奇、纯净的夜空——评陈伯吹儿童散文》;
张秋生、张锡昌:《赤子之心凝诗篇——陈伯吹儿童诗述略》;
张锦江:《老来得宝——谈童话〈骆驼寻宝记〉》;
盛巽昌:《他在迎接黎明的到来——陈伯吹在解放战争时期》;
方轶群:《辛勤的园丁》;
任大霖:《我的老师——伯吹同志》。
7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陈伯吹从事儿童文学60年来的实践、成就及其创作个性与人格力量进行了研究与评述,大家一致认为:“在我们中国,从古到今,将60年岁月全部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陈伯吹可称得是第一人”。“这60年中,他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等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理论领域中,他也有很多创见;他又翻译介绍了不少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给中国儿童”。不仅如此,陈伯吹还“自奉俭朴,献出他数十年来节衣缩食所积聚的一笔储蓄,捐赠创办‘儿童文学园丁奖’,这使得儿童文学百花园更加鲜艳,更加繁茂”。是什么原因使陈伯吹能60年而乐此不疲呢?因为“陈伯吹和儿童的心灵是沟通的”,“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在陈伯吹眼里被视为光芒四射的珍珠似的墨宝。正是这种热爱儿童、热爱无产阶级儿童文学事业的高尚情操,激励着陈伯吹60年笔耕为儿童,为儿童写下了许许多多优美而感人的作品”。“陈伯吹曾说过:‘愿为党所极其关怀、爱护备至的全国两亿少年儿童服务终身。’纪念陈伯吹同志创作生涯60周年,最好的纪念便是学习他这种献身精神,为广大少年儿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陈伯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60年,也是他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60年。这期间,尤其是从1926年后,党组织“直接、间接的提携和指导”,让他终身不能忘怀。就在“陈伯吹从事儿童文学创作60周年庆祝会”后四个月的9月27日(1983年),陈伯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他已77岁高龄了,追求了半个多世纪的宿愿终于实现了,陈伯吹感到非常激动;当电台、报纸宣布这一消息时,祝贺信像雪片似的向他飞来。他的老朋友、儿童文学家杨公怀写信向他祝贺时,陈伯吹复信说:
公怀同志:
您好!手书敬悉。多承祝贺,既感且愧。作为对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还是很不够的。今承同志们的帮助,上级党委的批准入党,只有加倍努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小车不倒只管推”,希望自己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做出成绩,也做出贡献!
耑此复书,并申谢意。顺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陈伯吹1983.10.8.
“小车不倒只管推”,陈伯吹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彻底革命精神,不顾近80岁的高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为繁荣与发展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东奔西跑,尽心尽力。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至他逝世的1997年的12年间,仅参加全国性与国际性会议就有近30次。1985年6月,陈伯吹获得首届“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1988年,陈伯吹又荣获全国妇联、文化部等颁发的“儿童文学创作荣誉奖”。1991年,陈伯吹又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特殊津贴证书。对于这些荣誉的获得,陈伯吹总是感到不安,并时常“自己反省和深入检查:我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没有?我有没有在教学、编辑、写作和翻译的业务中做出了什么成绩?我是否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上产生过关于建设精神文明的效益?……清夜扪心,深自惭愧!”并以此为动力,忘我工作,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