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伯吹在《简论儿童文学特点》的结尾时,曾这样写道:“现在,我们的儿童文学还在幼年时代:无论在创作上,还是理论上,都不够成熟。我们只有边创作、边研究,逐步解决儿童文学特点这一理论问题。”陈伯吹自己便是这样一位“边创作、边研究”的辛勤耕耘者。
陈伯吹后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仍然集中在童话,但作品并不多,主要只有《骆驼寻宝记》等三四部(篇)。究其原因,一是年龄大了。1980年,陈伯吹已是75岁的老人了,到他出版童话集《童话城的节日》时,已是81岁了。二是各种会议与应酬多,陈伯吹的时间与精力都十分有限。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下面的记录:
1976年(71岁)。10月,粉碎“四人帮”。在译文出版社任编辑。
1977年(72岁)。6月,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编审。11月20日,在《解放日报》发表散文《米泔水》。
1978年(73岁)。9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举办儿童文学创作辅导讲座,出席主持。10月,赴江西庐山出席由文化部、团中央、国家出版局等单位组织召开的“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在开幕式上作题为《庐山秋天里的春天》发言。
1979年(74岁)。11月,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11月,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儿童中、长篇小说作者座谈会”。
1981年(76岁)。出席国家出版局在山东泰安市召开的“第二次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1982年(77岁)。3月,中篇童话《骆驼寻宝记》发表于《十月》第3期。6月,童话《安琪儿夜游记》刊于《少年文艺》第6期。
1983年(78岁)。5月,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
1984年(79岁)。5月10日,赴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二次会议,28日,去香港参加“上海书展”。6月,参加16日至29日,文化部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12月,赴京参加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5年(80岁)。5月,去无锡参加“太湖之春艺术节”。7月,赴昆明参加“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规划会议”。11月,赴贵阳花溪参加少年儿童出版社与贵州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
1986年(81岁)。2月,赴印度新德里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教育与文学会议”,作了题为《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的发言。5月,赴烟台出席由文化部、中国作协联合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8月,赴日本东京出席第20届国际儿童会议,作了题为《你为儿童作什么?》的发言;又应《朝日新闻》之约,作《我和儿童文学》的广播演讲。
1987年(82岁)。4月,出席在北京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小朋友》创刊65周年茶话会”,并在会上发言。
1988年(83岁)。8月,出席由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与安徽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在安徽歙县召开的“沪皖儿童文学年会”。10月,出席由中国作协在烟台举行的“儿童文学发展新趋势研讨会”。
1989年(84岁)。3月,出席与任大霖等发起的“中日儿童文学交流上海中心”成立大会。4月,以“上海儿童文学代表团”团长身份,赴香港参加“第二届儿童文学研讨会”。7月,出席由浙江少儿社和河南海燕出版社在浙江莫干山联合举办的“儿童小说创作研讨会”。8月,在上海师大会见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焕彰等一行7人。12月,会见由中日儿童文学美术交流中心会长前川康男为团长的日本儿童文学代表团。
1990年(85岁)。7月,去浙江南浔参加由《少年儿童故事报》“未来作家专栏”童话获奖小作者组成的“童话夏令营”。11月,出席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与中日儿童文学交流上海中心联合主办的“’90上海儿童文学研讨会”。
据上述的记录可见,陈伯吹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几个会议,有时甚至是三四个会议连在一起,只有马不停蹄地赶。80多岁的老人,长期不断地在旅途中颠簸,其辛劳可以想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伯吹仍然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以《骆驼寻宝记》为代表的堪称优秀的作品。对于后期的创作,陈伯吹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这又如发表在1982年第6期《少年文艺》上的《安琪儿夜游记》:安琪儿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天使,但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学习的时候学习,玩儿的时候玩儿”。当她飞到了工业城市沈阳上空,在秋夜昆虫音乐会上,遇到了从工厂车间逃出来的喜欢自由自在地玩儿的螺丝钉。他俩都被昆虫们的悠扬和谐的乐声给迷住了。以后,当螺丝钉从安琪儿那里知道这是昆虫们经过多年勤学苦练的结果时,被深深地触动了,表示回去一定要安心工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漂亮的螺丝钉。
我写这两篇童话,是不是把作品较好地能够继承和运用我国民族文学的传统写法,能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和富有艺术魅力,自己也不敢下定论。但在以后写作时,关注到这点,还是心里有数。
以后我又写了都在万字以外的两篇:《童话城的节日》和《骆驼寻宝记》,自以为比前两篇童话进了一步,但是在客观的评价中,并不如愿。不过对后者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获得了好评,不仅内容洋溢着“骆驼精神”,克服种种困难,达到高尚的目的;即便在文字上,也写来细腻动人,所以自认为不凡出众之作。
……谈到心灵美,不觉想起了任大霖同志对我的那篇《骆驼寻宝记》所写的“塑造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坚韧执著的好形象:一匹骆驼,当各种动物吵吵嚷嚷‘寻宝去!寻宝去!’形成了一个‘寻宝’的热潮时,骆驼只默默地向前赶路。当动物们遇到挫折,以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纷纷退出寻宝的队伍,骆驼仍然默默地向前赶路。它克服各种艰难,战胜各种阻力,以献身精神和坚韧毅力,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宝’。是什么‘宝’呢?是改造荒漠的百花的种子。骆驼以它惊人的毅力,改造了荒漠,换来了家乡百花争艳,生气蓬勃的新天地,促使大众都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接着,他还下了结论:
“这虽然是童话,但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骆驼精神’,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各条战线上,是值得发扬,值得歌颂的。
“我觉得,伯吹同志,正是我们儿童文学战线上一位具有‘骆驼精神’的老园丁。”
他的评论,发表在《儿童文学研究》第15辑上,对我的写作是十分有益的。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见,陈伯吹十分重视中篇童话《骆驼寻宝记》,并且十分在意评论界对这部作品的评价。那么,这部两万余字的童话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根据这部童话缩写的故事梗概:
“哎哟,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宗无价之宝啊!”身穿蓝黑色大衣、雪白绒衫的燕子这么一喊,整个禽兽国里便一片欢腾,个个跃跃欲试,前去寻宝。
清晨,霞晖把林间的棵棵小树染成玫瑰色,空气里散发着野花的清香。大象背着两千公斤香蕉,晃着庞大的身躯,扇动着两片蒲扇似的大耳朵,上路了。
花果山上孙悟空的108代玄孙青脸金丝猴,摘下10个最大的水蜜桃,叫了声“寻宝去”,翻了个跟头上路了。长颈鹿一边跑一边想:“有宝总得寻啊,寻宝去!”大黑熊正在树洞里蹲仓,听说有宝,立即睁开睡眼奔了出来。袋鼠寻宝心切,立即把4个孩子放进袋中,一跳三四米,上路了。女赛跑家梅花鹿,披着栗红色带斑点的外衣,体态轻盈,如行云流水般地向前冲去。
乌鸦全家已经飞过绿色田野。大白兔也撒开腿向前跑去。狡猾的狐狸翘起那蓬松美丽的大尾巴,在寻宝的路上奔跑。鸭大娘和鸡大婶也呷呷哦哦地寻宝去。大公鸡为了寻宝,竟弄错了时辰,三更时便急着打鸣了。百兽之王狮子当然不能落后了,大吼一声“寻宝去”,冲上寻宝之路。
山中大王老虎身穿淡黄色横纹的袍子,威风凛凛,也不甘失去寻宝的机会。犀牛戴着1300度的近视镜,依靠身上的犀牛鸟的指引,也跑上了寻宝之路。
众多野兽从山岭、沼泽、森林和沙漠四面八方涌向寻宝大路。100多米宽的大路,被禽兽们挤得水泄不通,烟尘滚滚,尘雾弥漫。狮吼,狼嗥,虎啸,马嘶,驴叫,牛哞哞,羊咩咩,还有鸡喔喔,鹅咕咕。这千言万语喊的一句话:寻宝去!
第一天,到了日落西山,天边升起一弯月牙,一多半禽兽都松劲了。麻雀、斑鸠、鹅、鸭、公鸡、母鸡开小差了。被称为蠢货的小毛驴也溜回家去了。
第二天,老黄牛蹲下不走了。旱獭、沙獾、果子狸、黄鼠狼、鹌鹑也先后停下来了。
第三天,性情凶暴的大猩猩,一屁股坐下不起来了。见此情景,小猕猴卷起尾巴调头就走了。黑熊肚子在叽咕叽咕地造反了,他也掉头回去了。长颈鹿伸长了脖子往远处一看,路途遥远,也泄气了。大象背的两万公斤香蕉早已吃光了,同犀牛一起转身向后开步走了。
第四天上午天气很热,路上没有水源。金丝猴带的10个水蜜桃吃得一个也没有了。金钱豹又饥又渴,急躁不安。大灰狼问他:“喂,你看见‘宝’了没有?”金钱豹正想拿他充饥,恶狠狠地向他扑来。他们厮咬起来。大灰狼咬掉了金钱豹的一只耳朵,金钱豹咬掉大灰狼半截尾巴。两个都血淋淋的,自然就没心寻宝了。狮子和老虎相遇,互相瞪着眼睛吼叫,险些发生一场恶斗,都灰心地往回跑了。
在寻宝的路上,有一头双峰骆驼一瘸一拐地继续向前走着。他披着棕色的棉大衣,鼻孔不时地开闭,脚底长着肉垫,走起路来没声音,被称为“沙漠之舟”。他很谦逊,从不大喊大叫,总是默默地走着。他心想,寻着宝,对大家都有好处。
禽兽们问骆驼为什么瘸了。他说:“去年一位年迈体弱的旅客急于要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助人为乐嘛,我答应帮助他。于是我就背上他所携带的皮箱、竹笼、布包、铺盖卷、铁锅、木桶等物品。还让他坐在我的两个肉峰中间,向大沙漠出发了。天突然下起大雪来,我用自己的体温保护了这位旅客,可我自己的一条腿却冻坏了。”
骆驼继续向前走着。他走过了冷水滩、冰凌湖、热风洞、夹扁谷,然后闯进了珍宝关。望着这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骆驼惊喜地叫起来:“啊,珍宝就在这呀!”
走进关口,豁然开朗。这里是绿色的世界,草坪像绿色的地毯,到处是鲜花。奔腾的小溪像个可爱的孩子,蹦着唱着,流进了一个银光闪动的湖里。湖水四周峰峦起伏,像无数座绿色屏风。
骆驼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景色,忘记了一路上的饥渴和辛苦。忽然,哗啦一声巨响,湖面涌起三尺高的水柱,旋转着,忽然变成一顶白色珠罗纱帐。从纱帐里走出一位十分美丽的仙女。仙女微笑地问:“远方来的骆驼,是来寻宝吗?”
“是啊。”骆驼点头诚恳地。仙女从怀中掏出一个金光闪闪的火柴盒大小的东西,吹了法气,那小盒就变成一个小箱子,原来是个美妙的珍宝箱。仙女从中取出一挂银光闪闪的珍珠项链说:“这就是宝,送给你的!”骆驼说:“我脖子上已经挂着驼铃,还要项链干什么呢!”仙女又取出雕着骆驼像的金牌,骆驼摇摇头。仙女又取出翡翠、玛瑙、琥珀、夜光璧、红珊瑚、猫儿眼,可骆驼都不感兴趣。
仙女奇怪地问:“骆驼,你到底要什么样的宝?”“我要的是能把我们居住的沙漠变成绿洲的宝。”仙女笑了,用银铃般的声音说:“这回你可找到真正的宝了。远方来的骆驼,我会帮助你寻找这样的宝的!”说着,一股自烟,仙女不见了。
骆驼太疲劳了,他沉沉入睡了。他朦胧地觉得那仙女又飘然来到他的身旁,并且带着一个美妙的花篮。仙女说:“骆驼,你这样热爱家乡,是个正直无私的好公民。你的家乡今天是沙漠,明天就会变成绿树成荫、万紫千红的美丽的绿洲了。你寻找的宝贝在这个篮子里边。”
骆驼正要说声谢谢,只觉得身体轻轻地升起来了,白云在脚下飞,风声在耳边响。忽然,他觉得身子一沉,原来他已安全地降落在戈壁滩南面的一个绿洲上了。
穿着蓝黑大衣和雪白绒衫的燕子见到骆驼就问:“喂,骆驼,你寻到什么宝了?”骆驼用鼻子举起那美妙的篮子说:“你们瞧,这里都是宝:保水源耐盐碱的胡杨、沙地造林的沙枣、耐旱耐碱耐寒的罗布麻、芨芨草、骆驼刺种子。”
“这算什么宝啊!原来你是个大傻瓜呀!”燕子不屑一顾地说。
不久,火焰山南麓出现了一片19000亩的绿洲。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大片的梨园、苹果园、葡萄园、枸杞园和农田、瓜田。
没有寻宝的鹦鹉,途中觅食,经过这里,惊讶地叫起来:“这里不是火焰山吗?怎么变成绿洲了?”燕子服气地说:“这要感谢骆驼了!”这时骆驼来了。鹦鹉问:“听说你寻到宝了?”“是啊,我寻到宝了。不是个人享乐的宝,而是为民造福的宝!”骆驼说。
“啊,原来如此啊……”自尊心很强的鹦鹉叹了口气,拍打着翅膀,没趣地飞走了。
这时候,骆驼和他的伙伴们,正越过一道长长的沙岭,去开辟另一处绿洲了……
从上述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陈伯吹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着力刻画的是童话人物骆驼。自然界中骆驼的形象,人们都是清楚的,它被誉为“沙漠之舟”,身体强壮,吃苦耐劳,同时也被赋予知难而进、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品格。陈伯吹正是从骆驼的这一特性出发,通过骆驼在寻宝过程中与众不同的表现,将它成功地塑造为一个忠实、憨厚、坚强、为大家利益而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的“好骆驼”形象。作品一经发表,骆驼的形象很快被读者接受,并且人们不约而同地从童话中骆驼想到作者陈伯吹,认为“骆驼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不是么?“作者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写作了半个多世纪,在他的作品中倾注了多少情与爱,一片赤子之心。他把他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倡仪举办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他勤奋数十年如一日,自己并无所求。这不正是骆驼的形象!”也有人认为,《骆驼寻宝记》是“寓指在建设‘四化’的新长征路上,人们在这个目标面前,表现的各种各样面貌。作者是满腔热情赞美了骆驼精神——脚踏实地、刻苦耐劳、勤勤恳恳。只要有这种精神,‘四化’才能实现;只要依靠这类‘骆驼式’的人物,人民才能最终获得‘宝’——‘飞鸟不远千里来’的乐园”。有人也曾问起陈伯吹:骆驼的形象是否有他本人的影子?陈伯吹谦和地回答说:有,但并不有意写,其中自然体现了自己的一贯思想。当问起这部童话的本意是什么时,陈伯吹说是“想描绘一幅社会的‘雏型’,以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用佛家的话来说,即‘众生相’”。并说:“一个人贵在思想——‘思想为宝’。骆驼历经艰辛寻宝,最后获得了‘思想的宝贝’,这个结局虽出人意料之外,但突出表现了骆驼的心灵美。”陈伯吹这段话为人们理解《骆驼寻宝记》开启了一把钥匙。试看作品中对“众生相”的刻画是多么惟妙惟肖:心地善良的梅花鹿;心直口快、胸襟坦**的鸭大娘;“小事抓紧,一粒谷子也丢不了;可是碰到大事,就吓呆了”的老母鸭;偷吃扒拿贪心的长臂猿;好吃懒做的大黑熊;“弃儿寻宝”的狠心肠的袋鼠嫂;胆怯懦弱的大白兔;骄气十足,妄想一步登天、青云直上的白鹅;争权夺利的狮、虎、狼、豹……在这一幅幅“众生相”中,骆驼虽普普通通,却显得多么可爱呀!它也去寻宝,但目的与众不同,他是怀着“如果能够寻到宝,对大家都有好处”的良好愿望出发的,他想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相信“勤奋刻苦是有希望寻到宝的”,于是,他踽踽独行,行一程又一程,蹚过了“冷水滩”,涉过了“冰凌湖”,穿过了“热风洞”,挤过了“夹扁谷”,终于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子到了“珍宝关”。到了宝地,它不为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所**,这时,它要的真正的“宝”——思想的宝。这样,骆驼又带着仙女赠送的“礼物”——改造沙漠土壤的植物:胡杨、沙枣、罗布麻、芨芨草等,回故乡去,到家乡去开创新生活。骆驼的心灵是多么纯美,多么令人敬佩,而与骆驼形成鲜明对比的“众生相”,高度概括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在研讨《骆驼寻宝记》时,陈伯吹曾说过:“为什么要寻宝?你想要寻什么宝?什么样的宝才是真正的宝?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说对作品的主题有了理解。”同时,这也不失为人们解读陈伯吹这部童话代表作的方法之一。
《骆驼寻宝记》最初发表在1982年《十月》第三期,待第二年(1983)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陈伯吹先生恰巧在这一年的9月27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已77岁高龄。有人风趣地说,陈伯吹这匹跋涉了半个多世纪的“骆驼”,终于“思想得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