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笔名“陈伯吹”(1 / 1)

陈伯吹评传 韩进 1521 字 6个月前

陈汝壎这位少年教师,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有着美好的理想,他一边教学,一边学习文艺。当时他最爱看的文艺作品是卢梭的《爱弥儿》和裴斯泰洛齐的《贤伉丽》。受这些优秀教育作品的启发,他也萌生了结合教学实践搞点“教育文艺”的想法。

其时,我国最早的两份儿童刊物《小朋友》和《儿童世界》都已创刊,并且风行全国,在交通不便的乡间也能读到它。陈汝壎在当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自费订了这两份儿童刊物,不仅用来作为他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补充读物的宝库,同时也作为他学习写作的蓝本。这两份儿童刊物成为陈汝壎在教学、创作上的好老师。

白天陈汝壎给学生们上课,晚上给学生们讲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从《小朋友》和《儿童世界》上转述过来的。陈汝壎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围着高年级学生听《怪石洞》、借《无猫国》时的情形,非常能体会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因而,一有空他就给孩子们讲故事,成了一位十足的“孩子王”。

转眼一学期过去了,照例是放暑假。暑假期间一方面是农民家里需要年长的子女当短期的劳动力来使用,另一方面家长希望那些年幼的子女有人照看。这后者在过去的私塾里是不成问题,但现在在“洋学堂”却成了问题。细心的陈汝壎看出了这个矛盾,而惟一解决的办法只有不给年幼的学生放假,照常上课;少数高年级学生,则让他们放假劳动,利用闲余时间,见缝插针地突击补课。这样做,很明显,作为教师的陈汝壎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而更困难的是,那时乡公所发给他的工资只有十个月,因为有寒暑假两个月的休息。这让陈汝壎有些为难,家里一向很穷,父母需要他的工资帮同养家,如今开设假期学校,不但没有报酬,还要自贴饭钱。但他思虑再三,总舍不得将学生中的大多数“幼童”放假回家,给他们本来就十分繁忙的家庭增加负担。陈汝壎的眼前甚至出现了那些在无人照看下的幼童哭哭啼啼的情景,他们打架、玩水,甚至会失足淹死……他又想到那些年长的学生,他们在收割、播种之余,也得吸收点儿“营养”。他们生活朴素,学习勤奋,平时尊敬老师,彬彬有礼地“有事弟子服其劳”。半年来教与学的共同生活,师生也产生了亲密感,陈汝壎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兄弟(其中有的学生比他大一二岁)。这样,陈汝壎经过思想斗争,毅然挑起这副无偿劳动的担子。他的这一善举也感动了他搭伙的东家,这家并没有幼童上学,却不让陈汝壎付饭钱,这又让陈汝壎很感动,鼓励着他一定要把假期学校办好。

要上课,就需有教材,而每学期一册的教科书早已教完了。怎么办?陈汝壎决定自己来编,一部分采自《小朋友》和《儿童世界》,同时模仿两刊上的作品,自己尝试写作一些适应教学对象并结合环境的课文。他深知农民家长非常重视“先生教书”,白天就在课堂上课,傍晚则在村边田头,夜间则在自己的卧室,为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也把从村里村外听来的那些民间传说与田间轶事讲给老师听。讲故事,这既是工作上的需要,又为他日后的儿童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以至于后来他回忆说:“我的儿童文学工作,几乎总是伴随着我的教育工作而进行,两者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着的。”

看得多了,讲得多了,陈汝壎越来越感到适合给孩子看的书还是太少了。可不可以自己动手来写一些呢?他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1923年的暑假又要开始了,陈汝壎又要准备假期学校的“教材”了。创作的冲动再次袭来。他想:我每次给学生们讲的故事,大都是从《小朋友》和《儿童世界》上来的;我每天接触学生,他们之中也有许多动人故事,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写下来呢?他想到去年秋季王督学来校考察时,看到他批改的学生作文后,曾希望他能在文学上有所发展。再说自己一年半来的小学教学实践,既对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有所观察,有所认识;又对于师生亲爱无间的生活有所陶醉,乐在其中;加之自己不仅在少年时代阅读了相当广泛的课外读物,而且还有暑期为孩子们编写课文的经验。这样想着,他信心倍增,创作之波,时时袭来,于是他选择了两个品学兼优的心爱的学生,作为模特儿来写。过后觉得不够,他们在同学中不是孤立的,无论在学习和工作上,都与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所有要写的一切情节,也不可能全堆在两个人身上,必然像石投池塘,漾出千重波纹那样,波纹一圈一圈地扩大,不可能不波及全校。这样陆续写来,整整花了一年半的课余时间,用毛笔写在24开的毛边纸上,足足有厚厚的4大本,8万多字。

这部8万字的处女作,是陈汝壎采自自己学校里师生生活的各方面来创作的,以亲爱、诚恳、互学互助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一般乡村小学校教学的情景。在作品中,陈汝壎以自己在朱家寨这所农村小学3个学期的生活为基础,结合在上海旦华小学、宝山县城西小学、花园小学实习时的所见所闻,构想了一座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蓝图:规模宏大、教学设备属第一流、管理完善。他将这理想中的学校取名为冶英小学,作品描写的就是冶英小学从开学到学年结束的一个年度的教学活动,其中大部分叙述的是学生们的活动。如写到“学生自治会”的选举及其以后的工作,还有学生动手创办“小图书馆”、“便宜商店”、《小儿童》期刊等活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以朱家寨小学为原型的。初稿完成后,陈汝壎想给它取个名字。他想过用“冶英小学”作书名,又觉得太一般,没有把他要表达的主题体现出来;他想起自己开始写作时,是以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模特儿的,意在以他们作榜样,传达出亲爱、诚恳、团结友好的主题,既然如此,就叫《模范同学》吧。

书名有了,是用陈汝壎真名,还是用别名呢?用真名,他有些担心,怕写得不好,被别人知道了,不好意思,那就用别名。用什么作别名呢?他想起了“陈伯吹”这个别号。四年前(1919),他从罗店的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时,同学们都纷纷要求老师或校长给题个别号,好写在毕业证书上。小汝壎当时找到了李墨浓校长,李校长思索了一会,说:“你的别名就叫伯吹吧!”李校长还解释说:“这个名字出自《诗经》,《诗经》上有‘伯氏吹壎’的诗句。你叫汝壎,是长子,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字属于老大,所以给你取名‘伯吹’!”当时,他觉得“伯吹”这个别号虽有出典,也很有意思,但不怎么好听,心里不是很满意,但碍于校长的面子,不便开口说什么,只要求在小学毕业证书上,仍用“陈汝壎”的真名。两年后,他毕业于师范讲习所时,也曾请老师给他题号,当时的国语老师周望先生也对他说:“你就叫陈伯吹吧!”当时,他就奇怪,怎么周老师和李校长都给他题号“陈伯吹”呢?虽然这“伯吹”的别号已有四年了,但他一直没有用过,如今,就用它来作笔名吧。这样想着,就在初稿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用毛笔写下了“陈伯吹”三个字。这个笔名一直沿用下来,以致今天的人们只知道“陈伯吹”,而不知道“陈汝壎”了。

《模范同学》写完了,这时,陈伯吹才想到该如何处理这部长达8万字的书稿。他决定先把书稿送给师范讲习所的管城(小谷)校长和周望老师,因为他们曾称赞过他的想像力丰富,今后在写作上可以发展发展。于是,陈伯吹步行20多里,把《模范同学》送给母校的两位老师指正。两位老师又将书稿推荐给了商务印务馆编辑所。

送出了《模范同学》,陈伯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准备在第3个年头大干一场,将现在的单班复式,变成4个年级俱全的初级小学。谁料就在此时,爆发了江浙军阀混战,不仅在南翔的全家人逃难到了上海,而且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了3年的杨行乡第六国民学校,也被战乱糟蹋得不成样子,以至于复学都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早就计划培养他的县教育局决定把他调到宝山县立第一小学去当初级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