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6名(1 / 1)

陈伯吹评传 韩进 997 字 6个月前

这次典押老屋,对陈汝壎的刺激很大,平日就不爱说话的他,变得越发沉默起来。他发愤刻苦地学习,学习之余,他喜欢独自到学校附近的海塘去散步。

海塘确是个散步的好去处,那优美的景色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都非常适合喜欢清静和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性格。所谓海塘,就是用来阻挡海潮侵袭而修筑的人工堤岸。譬如从长江南岸江苏省常熟市境到上海市沿海一带称江南海塘;浙江省钱塘江口两岸,北至金丝娘桥,南至曹娥江口称浙江海塘或钱塘江海塘。海塘原为土塘,后不断修建,部分已改为石砌。这里所说的海塘即是一段花岗石的十里长堤,属于江南海塘的一部分,相传是由前清宝山县知县胡仁济变卖了他自己在家乡的财产修建的。原来,宝山县城地处长江向东入海处,县城的地势比江面还低,全靠一条土塘来抵挡江水的侵蚀,常常因土塘决口而影响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胡知县为民分忧,变卖了财产,修筑了高五六米,路面宽约8米的10里花岗石长堤。长堤修得十分坚固,从上到下的横断面像梯形,而每块长方石之间留有10公分的“石级”,人们可以踩着“石级”爬上海堤,又可以从另一边的“石级”下到海滩。100多米的海滩外还打着木桩。木桩外面便是奔腾咆哮的长江。海塘的路面上还栽种着榆树和桑树。可以想见,当时修筑海堤的工程是如何艰巨而宏伟。每每沿海塘散步,陈汝壎都想起修筑海塘的那位七品芝麻官,他从心里尊敬他,感激他。站在海塘上,远望百米外奔腾咆哮的长江,再看看翠绿的长长海塘,他的心里就涌起一股自豪感,为这十里长堤而骄傲,为宝山有这位胡知县而骄傲。然而不知怎么的,他总是不由自主地从眼前的“石级”想起老屋门前又长又平滑的青石阶,由海塘想到老屋天井里盆栽的万年青和月月开放的月季。又由此想到远在南翔的父母家人,尤其是顶替他到上海新闸路桥下的大同南货店当学徒的宽弟,早些时听说他咳嗽得厉害,也不知好了没有。每当这个时候,他的情绪便一落千丈,心情十分沉重。

陈汝壎海塘漫步的终点常常是炮台湾。从南门出去,约3公里,便是吴淞镇北面的风景区——炮台湾。这里是鸦片战争中抗英的英雄人物陈化成牺牲的地方。陈化成也是陈汝壎心中的英雄。有一种刺痛是陈汝壎一辈子也没有忘记的,那就是报考中华书局时,他在郁云来父亲带领下,到黄浦江登上外国轮船玩的经历。只见黄浦江中到处停泊着挂有米字旗、三色旗、星条旗、太阳旗……的外国轮船,却惟独不见挂有中国旗的大轮船。那时,他的心里只是好纳闷:为什么没有见到我们自己的大轮船呢?后来他读了历史,知道了陈化成为什么会牺牲,心里更加涌起自尊自强的决心。他到炮台湾,就是要纪念这位历史人物,时时告诫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中华男儿,要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两年的学生生活,海塘与陈汝壎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可以说海塘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海塘寄托着他的情思。海塘明白少年汝壎的志愿。海塘的自然风光让他陶醉,海塘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人,海塘这位大自然母亲,在汝壎远离亲人的时候,给了他一种家的温暖和呵护。海塘母亲也没有想到,在这里向她倾诉心语的那个乡村苦孩子,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作家是天生的,因为他天生就有一种创造的欲望,并且时时涌动着创造的灵感,只不过他的这创造是借用文字来完成的,通过文字他表达的是人类的一种情思。这种创造的灵感与冲动,陈汝壎在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中就有上佳的表演。

他实习的“怎样上国语课”,由旦华小学的国语老师讲解课文《小鼓》作示范。《小鼓》是则童话故事,说的是一个胆小的猎人进山打猎,恰好遇上老虎,吓得他慌忙逃到一座荒庙里,藏到小鼓后面。老虎追踪过来,闻到小鼓旁有人味,就扑过去,用虎爪抓破了鼓皮。胆小的猎人危在旦夕,他来不及多虑,奋起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老虎展开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则带有寓言性质的童话,不仅情节扣人心弦,而且猎人前后的表现虽正好相反,却合情合理,从中给读者的思索与启迪是深刻的。在上这一课时,先是由老师口头讲述这个寓言童话,后由学生将故事演绎成一段表演。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教法,在当时还不多,这其实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我国教育界在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所作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教学尝试。

勤于思考的陈汝壎从这堂教学示范课里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冒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小鼓》改编为童话独幕剧。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带队实习的朱老师,又虚心征求旦华小学国语老师的意见。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以一试,一致鼓励他大胆地干。终于在轮到他给学生们上“实习”课时,他把自己改编的童话剧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一大胆尝试很快在小学间传开了。陈汝壎还是“实习教师”,就成了当地教育界的“新闻人物”。

实习结束,便是毕业分配的日子。经过两年的勤奋学习,陈汝壎以第16名的良好成绩,被分配到杨行农村朱家宅国民小学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