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出版转制大背景下,编辑如何更快更好地找准入市定位,依笔者个人体会,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看,要有五种意识,简称“五要”:要看清形势、要找准定位、要开发财商、要用心“做”书、要“工夫不断”。
一、“我不知道风从哪一个方向吹”——要看清形势
著名诗人徐志摩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爱情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写失恋男子的悲伤心碎。诗曰:“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回。//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诗人为什么不知道风是从哪一个方向吹呢?因为他失恋了。诗人为什么要沉浸在过去的“梦里的光辉”里?还是因为他失恋了。这多么像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终身制的幸福时光里跌入市场经济搏杀和企业生存困境中的出版人的命运呀——可以说,面对失时、失势、失宠甚至失常的出版境遇,失恋是出版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这一心态的表征就是躁动不安、悲观失望,核心是看不清方向,不知道改革的风从哪一个方向吹来,又要吹到哪里去。表现在出版上,就是浮躁浮躁再浮躁——盲目跟风,恶意炒作,低俗重复,假冒伪劣。看不清风向,就会目光短浅,就变“向前看”为“向钱看”,甚至忘记了作为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
常言道,看风使舵。看不清风向,又何以使舵?因而,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要“看清风向”——看清出版形势。而看清形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坚持看书读报。一个出版人,他至少要认真阅读一到两种专业报刊,而且多多益善。譬如《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出版参考》、《出版发行研究》、《出版人》、《出版广角》、《编辑之友》等等。如果你认真阅读了其中哪怕一两种报刊,就能及时了解国家有关出版的方针政策与改革动态,就能准确地感觉到“风从哪一个方向吹”,就会成为一个善于“看风使舵”、与时俱进、引领出版潮流的弄潮儿。
二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找准定位
凡事不能随大流,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个人的成长如此,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要有一番作为,就不能没有目标定位。同样是徐志摩,他还有一首著名的情诗叫《雪花的快乐》,诗曰:“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话题,而且在每一次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人们都会思考这样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自身定位的问题。要准确定位,就必须搞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关系企业(个人)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大问题。
企业定位是企业领导层应该做的事情,涉及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发展目标、发展举措等四大方面。企业定位的原则主要有三:符合出版方向和出版特长、符合出版规律和市场规律、符合企业与职工的根本利益。给企业准确的定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关系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给企业定位又不仅仅是企业领导层的事情,也是全体员工的事情,企业员工有他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甚至是决定权——重大问题应该由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作为一家生产出版物的企业,它也只是众多生产环节中的一环,上游有作者,下游有市场,过程中还有大多不在出版社体制内的纸张印刷等环节,我们很多出版社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大编辑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只是很小的一份子,核心的出版资源是书号和版号,此外我们还有什么优势?要把这唯一而且是十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要加大单个书号版号的含金量,让它产生更多的效益。所以,出版社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自己的长项,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发展目标,合理定位。
与企业定位密切相关的是企业员工的个人定位。
第一,个人定位必须服从企业定位,只有个人定位服从企业定位,企业定位才能落到实处。企业一旦定位,员工必须“归位”,在企业定位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个人定位首先是岗位定位,在什么岗位,决定你做什么事情、决定你的发展空间;其次是专业定位,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长优势,扬长避短。
第三,个人定位是方向定位,不仅决定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怎样做和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个人的发展定位,譬如成为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家型人才,或是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出版家、名编辑、发行家、营销策划专家、名发行员)。
第四,个人定位是价值定位,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多少和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与员工的个人定位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员工的个人价值通过对企业的贡献得到实现,准确的定位就是使个人价值与出版效益最大化。
第五,个人定位的表现看他的出版物特色,譬如选题特色、形式特色等。个人形成了特色,企业才有特色。
三、“谁动了我的奶酪”——要开发财商
前几年,有一本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热销市场,由此也带动了一批被称作“成人经济童话”的财商童话,譬如人们熟悉的《富爸爸,穷爸爸》、《小狗钱钱》、《穿越玉米地》等,卖点都是对读者进行财商教育——教你怎样赚钱。赚钱,对企业发展来说是硬道理,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无以发展。而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从它的出版物中来,这给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人不仅要有智商,更要有财商——经济头脑。而目前出版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智商与财商的严重失衡。在招聘与选拔新人时,人们更注意的是智商,片面地重视学历,错误地将学历等同于智力,等同于能力。即便是对财商有所关注,又多少是将财商错误地等同于数学计算能力。传统教育是重智轻商,而且长时间内认为无商不奸、重“才”轻“财”,搞乱了“才”与“财”的关系,造成全民的财商低下,以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一个启蒙财商、开发财力的任务。
所谓“财商”,对编辑来说,首先要观念“入市”,要有市场经济的头脑,要有商品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知识;要有分析市场、预测市场、利用市场与引导市场的能力。而作为这一切的基本功,就是要求编辑起码能够写一份像样的市场分析报告。这份市场分析报告应该具有以下内容:
一、同类出版物市场销售情况,包括出版物品种、销售数量、供求矛盾、销售前景等,主要来源于市场调研的数据,属于现象描述、讲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二、分析原因:主要从出版物特点、营销策略、市场反映、读者需求等方面,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从中找出合规律性的、给人启发的东西;
三、结合本社图书,分析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改进方案或新的选题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市场效益做出预测与评估。这一部分说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四、做好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分析。
“细节决定成败”——要用心“做”书编辑不仅要做出版商,还要做出版家。这个“做”字,意思很丰富,但在本文中,笔者视其首义是“创造”的意思既然是一种创造,一种新产品就只能以质取胜,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做到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在细节上见功夫。有本叫《细节决定成败》的书,说的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细做精,让每一个印刷符号都体现你的出版理念与出版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从选题的这个出版源头做好策划,要做大策划、全程策划。
一份完整的选题策划报告书应该包括选题策划、编辑策划和市场营销策划三大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十个方面:
一、选题提出: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选题,提出这个选题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二、选题内容:包括主题、形式、规模、开本、装帧设计、用纸用料、定价等基本要素;
三、选题特色:与已有同类出版物相比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优势所在及出版价值;
四、作者选择:为什么选这个作者,他是不是最合适的作者;
五、调研情况:包括同类书出版情况(同行)、市场销售情况(卖场、书店、中盘)、读者反映情况等;
六、成本核算:对投资规模与效益回报情况进行预测,做出盈亏分析;
七、编辑计划:选题落实时间表,包括组稿、编辑加工、照排录入、校对、付印、上市、发行等一系列的进度安排;
八、营销计划:出版前、出版过程中、出版后为扩大图书影响与销售的宣传、营销方案;
九、效益分析:对“两个效益”潜在价值的分析,指出实现这些效益的办法与途径;
十、发行意见:本社发行人员对该选题的建议与意见。
由此可见,要写出一份完整的具有较高质量的选题策划方案,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需要编辑真正进入市场,在调研与思考中完成。
五、“衣带渐宽终不悔”——要“工夫不断”
大学问家王国维在《文学小言》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未有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挤第三阶级者”。“阶级”即“阶段、境界”的意思。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诗人晏殊《蝶恋花》中的词句,可以借来形容出版人的第一层次。这是一个肃杀秋风中不甘春去的孤独者形象。昨夜的市场西风加上今天的改企风暴已经昭示着出版这棵春天里的“碧树”已经凋谢了,出版人孤独彷徨,又上下求索。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欧阳修《蝶恋花》里的词句,正可以借用来描写处在大变革、大分化、大重组、大发展中的出版人艰苦探索的身影。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这里可以借来表明,只要不懈追求,好的选题就在你的眼前,成功道路就在你的脚下。
第三种境界,我们也可以把它概括为深入生活、思考生活和享受生活三个阶段,而要达到第三境界,就必须“工夫不断”。那“灯火阑珊”的境界,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重要的是你想不想达到和有没有达到的办法。清代文学家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这个譬喻,可以借来说“书”,做出版的,要有悟性。悟性人人有,但要做出好书,不仅要有好的选题,还要有做好选题的“真工夫”,有了“火”后,还要添艾加油,才能燃烧久远,就像有了好的选题,还要有好的制作、好的营销、好的服务一样,图书才有可能畅销和长销。“工夫不断”应该是出版人牢记的一个定律。工夫用到哪一层,就会有对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