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出版》10周岁了,这是中国少儿出版界特别值得庆贺的事。
这十年,《中国少儿出版》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特别有意义。借此机会,总结经验教训,感谢关心支持,欣赏一路风景,展望美好未来,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有一颗感恩心、奋进心;以史为鉴,脚踏现实,谋划未来,描绘下一个十年的美好愿景。
十年,说远,它跨越世纪。呱呱坠地的婴儿已经长成朝气蓬勃的少年。这最初的十年,犹如人生之金色童年,生命之始、人生之初的意义对于未来的成长如何高看都不过分。
十年,说近,弹指一挥间。它初创时期的稚态羞怯、蹒跚步履还历历在目,展读40期绚丽多彩的刊物,犹如一部纪实长卷,浓缩十年风雨,让你回味,让你陶醉。
十年前,当我收到中国《中国少儿出版》创刊号和约稿函时,惊喜、激动、兴奋,跃跃欲试,非常敬佩创办者的胆量勇气与远见卓识,发刊词中的一段话备受鼓舞——“一个刊物,是一面旗帜。《中国少儿出版》是中国少儿出版界携手举起的一面旗帜,一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旗帜,一面求实创新的旗帜,愿这面旗帜迎风飘扬。”但同时也有“旗帜能打多久”的担心,因为这是一份理论刊物,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办了几十年的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早已难以为继,与《儿童文学选刊》合二为一,变成了以作品为主理论为辅的综合性读物《中国儿童文学》。多年来目睹理论刊物生存之困境,对新生的《中国少儿出版》自然多了一层忧虑,也从此格外地关注它、呵护它、支持它、宣传它。如果有哪一期刊物没能按时收到,心中都有丝丝隐痛。我们深知,有好的想法并不难,难的是将好想法付诸行动,如愿以偿。这需要有德高望重的带头人,有团结奋进的热心团队,有少儿出版界的全面支持,还要有和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当今社会,浮躁成风,有想法没办法的事、有始无终的事、有名无实的事、沽名钓誉的事,屡见不鲜,很难有什么事让人兴奋不已,让人**燃烧。值得欣慰的是,十年走来,沐浴风风雨雨,《中国少儿出版》这面旗帜更加鲜艳灿烂,高高飘扬,成为导引少儿出版人奋力前行的一盏不灭的“神灯”。对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承办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坚持与辛劳,感谢中国版协少读工委这个坚强的集体领导,感谢全国的少儿出版社以及所有关心关注中国少儿出版的人;特别要感谢我们尊敬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于友先主席、少读工委的海飞主任,没有他们身体力行、始终如一的关心、支持、呵护,《中国少儿出版》就难以有十年的成就与今日的辉煌。
十年来,我是《中国少儿出版》当之无愧的忠实读者之一,珍藏了《中国少儿出版》自创刊以来的所有刊物,认真拜读过每期每篇文章,也发表了10多篇心得。相伴十年,《中国少儿出版》对我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一种依恋,有一种同志、朋友加恋人的情感。衷心祝愿《中国少儿出版》越办越好,不仅是中国少儿出版的一面旗帜,还要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世界品牌。
亲历十年,我对《中国少儿出版》有个基本评价。《中国少儿出版》是了解中国当代少儿出版现状的百科全书、指导少儿出版人又好又快工作的教科书、标志中国少儿出版进入自觉时代的宣言书。
十年来,《中国少儿出版》出版了40期,开设了50多个栏目,发表了上百位作者的上千篇文章,内容涉及少儿出版的所有领域与方方面面,大到出版现状与发展态势、书业观察与典型案例、书海史话与海外出版、精品研究与理论探讨,小到少儿书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加工、编校审读、版式装帧、营销发行、阅读推广等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还根据不同需要创意策划了多种特刊。其中“刊首新论语”、“本刊特稿”、“百家言”、“理论探微”、“精品赏析”、“策划与营销”、“编辑手记”、“期刊经纬”、“科普长廊”、“书人书事”“海外传真”等已经成为《中国少儿出版》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特别是署名金伦的“刊首新论语”,每期一篇,从不间断,短小精悍,观念鲜明,高屋建瓴;每一个标题都非常精彩,创意不断,与时俱进,若将这40篇结集出版,无疑是一部指导当今少儿出版的“论语”。在“出版缀闻”刊载的“中国少儿出版年度十件大事”,自1999年起,至今已评出8届80件,成为了解当下中国少儿出版发展历程、展示当下中国少儿出版成就的缩影。
《中国少儿出版》是一份同仁刊物,编者、作者、读者主要是从事少儿出版的同志,他们将刊物视作“自己的园地”,交流心得,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相互启发;很多少儿出版社将刊物视作员工的培训教材,人手一册,定期交流学习体会,将在《中国少儿出版》发表文章作为编辑业务考核、评聘职称、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毫无疑问,十年来,《中国少儿出版》在促进观念创新、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少儿出版门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少儿出版》是一张行业名片,快捷、方便、有效地展示了中国少儿出版的影像,在少儿出版之间、出版业之间、中外出版之间,打开了一扇直观、形象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开启交流平台,走出去,请进来,借鉴创新,共同发展。十年来,《中国少儿出版》在宣传少儿出版、展示少儿出版、扩大少儿出版影响、推动少儿出版走出去、塑造中国少儿出版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少儿出版》是一份理论研究刊物,是我国少儿出版有史以来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一份少儿出版专业理论研究刊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们应该看得更深更高,因为一种实践理论的诞生在本质上标志着该实践已经从初级的自发行为发展到了高级的自觉行为。《中国少儿出版》的创办,就昭示了中国少儿出版作为一种出版行为,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追求的出版行为,已经进入开始形成出版理论的自觉时代,这与中国少儿出版在经历新时期最初的20年发展以后,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的优势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出版力量,在出版事业繁荣与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息息相关。从这个意识上说,《中国少儿出版》是中国少儿出版的一面旗帜,它具有一种“主权与领土”的宣示意义,是中国少儿出版繁荣发展的象征。
现代意义上的少儿图书出版,源自一百年前商务印书馆(1897年成立)的新教科书出版和以《童话》丛书为代表的儿童读物出版。而后有中华书局(1912年成立)、世界书局(1921年成立)、北新书局(1924年成立)、开明书店(1926年成立)等热心儿童读物的出版机构加盟,出版了《童话》丛刊、《中学生》《小学生》杂志,《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研究》、《中国神话研究》、《童话概要》等理论著作,以及安徒生童话、《寄小读者》、《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一批有广泛影响的少儿文学作品。1930年,中国第一家专业出版经营少儿读物的书店——儿童书局在上海创办,出版过全国性的三套小学教科书、畅销书《苦儿努力记》、《写给小朋友看的苏联五年计划的故事》,以及《儿童文学小论》、《新儿童文学》等理论著作。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少年出版社在上海创办,后又有党领导影响下的华中少年出版社(1946年成立)、立化出版社(1947年成立)、延边人民出版社(1947年成立)、延边教育出版社(1947年成立)等关注少儿读物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上海、北京成立了少年儿童出版社(1952年成立)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成立)。**开始后,两家出版社被关闭,直到“文革”结束得以恢复。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等8家单位在江西庐山召开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后,中国少儿出版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80年代初成为创办少儿出版社的高峰期,到1996年新闻出版署举办中国少儿出版成就展时,已经有30多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在560家出版社中,有130多家设有少儿读物编辑室,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出版过少儿读物。资料显示,与1977年相比,从事少儿图书出版的人数增加了14倍,童书品种增加了30倍,总印数增加了9倍。所有这些表明,少儿出版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出版现象,在我国少儿教育与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少儿出版》创刊了,拉开了少儿出版理论研究的序幕,开启了一个少儿出版的自觉时代。在此之前,传统的研究,不论是文学艺术研究,还是文化教育研究,关注的主要是作者与作品,是作家作品论。到了思潮激**的新时期,更多地关注文本与接受研究,是作品读者论。忽视了创作与作品之间的出版过程、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营销过程,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程式化,发行指令化,都不是创造性劳动,按文件办事,没有必要思考。
1994年,出版业开始了面对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五大以后又开始了出版体制改革,推进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对出版业自身的研究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成为一门科学。所以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才有人关注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关注出版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一种产业经济、一种文化行为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多方面影响。但在各类出版史、出版理论著作中,也仍然难以看到把少儿出版作为研究对象。值得欣慰的是,海飞同志率先垂范,先后出版了《童书海论》(2001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和《童媒观察》(2005年)两部著作,填补了中国少儿出版理论研究的空白。《童书海论》是一部厚重、扎实的理论著作,本书分为“少儿图书概论”、“少儿出版纵论”、“海外童书掠影”、“出版管理文论”等五部分,几乎涵盖了少儿出版的各个领域。《童媒观察》是继理论专著《童书海论》之后又一部力作,全书分为“儿童报刊传媒观察”、“儿童图书传媒观察”“儿童现代传媒观察”、“儿童传媒有益活动观察”、“儿童传媒集团观察”、“儿童传媒行业协会观察”“儿童传媒国际交往观察”7辑,系统而又全面地透视了我国儿童传媒的现状,展望了我国儿童传媒的未来,具有理论探索的开拓性。两部著作都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时代色彩,拥有全局意识与面向世界的眼光,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是少儿出版界难得的出版专论,是当代少儿出版研究的重要成果,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思考与启迪。值得一提的是,两部著作中的不少文论当初就发表在《中国少儿出版》上。这让我联想到,十年的《中国少儿出版》这座富矿,还可以反复开采,整合其中资源,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譬如,精选《中国少儿出版》十年来的品牌栏目,将其优秀文章分类结集出版,策划一套“中国少儿出版探索丛书”;约请有关专栏作者就其擅长的专业领域写作理论专著,出版一套“中国少儿出版理论研究丛书”等。既展示了《中国少儿出版》的十年成果,又是对十年宝贵科研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更大价值。还可以发挥《中国少儿出版》行业会刊的优势,开展科研竞赛,倡导每位编辑每年至少写一篇理论文章,择优在《中国少儿出版》刊发,并将其参赛论文结集由30多家少儿出版社轮流出版。如果这个设想能够付诸行动,轮流一圈就是30多种。莫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中国少儿出版的理论建设就会不断向前迈进,对于中国少儿出版的繁荣发展以及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就会有莫大功劳。
少儿出版的大发展呼唤出版理论的导引,《中国少儿出版》应运而生,不仅拉开了中国少儿出版的理论建设序幕,而且从观念、队伍等方面做了基本准备,《中国少儿出版》这块园地已经生机勃勃,这扇窗口早已多姿多彩,这面旗帜正在高高飘扬,但就其理论成就,还处于开创与摸索的初始阶段,与飞速发展的少儿出版实践的要求相距甚远,十年来中国少儿出版观念的嬗变、中国少儿出版发展的轨迹、中国少儿出版的成败得失,都需要认真研究、挖掘、提炼、升华。虽然出版科学已经成为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有了专业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而有关院校与研究机构显然还没有发现少儿出版这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有关少儿出版历史、出版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自发的、零星的个人兴趣阶段,中国少儿出版要保持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势头,需要既懂少儿出版经营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领军人物来带领,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理论素养,特别需要培养一批既有少儿出版实践经验又有志于少儿出版研究的理论队伍,研究少儿出版基本理论,研究少儿出版发展历史,研究中外少儿出版实践经验得失,创建既符合出版规律又适合中国少儿出版实际的少儿出版理论体系。在这些方面,《中国少儿出版》肩负着启蒙者、开创者、组织者、建设者的重任,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希望《中国少儿出版》坚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创新闯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策划,优化栏目,增加容量,提高质量,办出效益,办成品牌,为中国少儿出版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中国少儿出版走向世界创造良好舆论。
祝《中国少儿出版》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