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狐狸与葡萄”为题的寓言故事——《读动物寓言大全》(1 / 1)

偶然读到英国玛格雷特·格林编选的《动物寓言大全》,发现其中有一篇寓言《狐狸与葡萄》,与我们平时所讲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谚语有些不同,全篇如下:

一头加斯科涅的狐狸(也有人说是诺曼底的),饿得几乎半死,有一天葡萄园墙头的高处,挂着一串紫色的葡萄,它那粉妆玉琢的外皮说明了里面包含的美味。

勇敢的狐狸真想拿它作为午餐,可是它却挂在用尽力气也高不可及的地方。“它是青的,”狐狸说,“只有傻瓜才会吃它。”

这篇寓言的作者是被誉为世界三位寓言大师之一的拉·封丹。另外两位寓言大师是在他之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与在他之后的俄罗斯寓言家克雷洛夫。十分有趣的是,三位寓言大师都有以狐狸与葡萄为题材的寓言,并且都是经典作品。先看伊索笔下的《狐狸与葡萄》:

有一天,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走进葡萄园找吃的东西。葡萄熟了,一串串吊在高高的葡萄架上,馋得狐狸直流口水。它尽力往上蹿,可是白费劲,连最低矮的藤上结的葡萄也够不到。最后,狐狸累得筋疲力尽,怒气冲冲地走开了,边走边嘀咕:“谁要吃这样的葡萄!这些葡萄肯定把牙都要酸掉了。”

也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谚语就出于此。但拉·封丹笔下的狐狸,在吃不到葡萄时说葡萄青的自我解嘲,与其在内涵上还是一致的,因为青才酸。由此可见,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在克雷洛夫寓言里,虽然在寓意上仍然没有能够走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模式,但对狐狸形象的刻画却更为生动传神:

墙头,看到了丰硕的成串成串的葡萄。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

狐狸白费劲了一个钟头,它只好走了,愤愤地说道:“算了!虽然看上去挺好.实际上却都没有成熟!没有一颗是成熟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齿酸得格格地发响呢?”

吃不到葡萄给狐狸造成的伤痛是这样的刻骨铭心,着实让人同情。

值得玩味的是,同样的题材,在德国寓言大师莱辛的笔下,精神胜利者的狐狸却被寓言家所嘲弄,寓言的寓意也因此有了质的变化:

我认识一位诗人,他的那群渺小模仿者的交口赞赏,要比他那些批评者的嫉妒轻视使他受到的危害更大。

“它是酸的!”狐狸这样评价一串长久以来得不到手的葡萄。一只麻雀听见了,便说:“你说这串葡萄是酸的?我说它不酸。”说着就飞过来,尝了几颗,发现它出奇的甜,于是叫来上百个贪吃的伙伴。

“来尝尝吧!狐狸说这些美好的葡萄是酸的!”

所有的麻雀都尝了。不一会儿,那串葡萄就被啄得七零八落了,再也没有狐狸冲着它蹦跳了。

很显然,这是莱辛的一个创造。他不仅在情节上大胆创新,加入了麻雀的形象,而且讽刺的矛头也直指那些喜欢被赞赏的“诗人”。葡萄的命运也完全相反。因为狐狸说葡萄酸,可能就不会再有“人”去摘食它,葡萄因此而保全下来。现在经麻雀这样一赞赏,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寓意:赞扬往往比批评给人带来的危害更大。古老的伊索寓言模式在莱辛这里有了新的发展。而唯有发展,也才有这首寓言的生命力。

其实,从动物学的角度看,狐狸是肉食动物,从来不会垂涎于葡萄的。但寓言大师们为什么要违反这一物性,把狐狸与葡萄联系在一起呢?原来寓言是一种文学创作,它是一种比喻,一种影射,它只要求在幻想的事物与现实的事物之间,找到某一联系,只求故事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就够了。它不过分拘泥于客观的自然规律。也许有人要问:如果让一只爱吃葡萄的动物,比如猴子、松鼠之类来现身说法,不是更合情合理?但要知道,猴子、松鼠之类要吃葡萄是没有困难的,也许吃葡萄的动物都具有吃到葡萄的猎食本领,而这个寓言的讽刺效果是在要吃葡萄而没法吃到的矛盾下产生的。如果让它们来做主角,故事的矛盾就不易展开了。那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上树的动物很多,为什么不让狼、山羊或兔子等来担任主角呢?这是因为这则寓言所讽刺的是生活中某些人物性格上的弱点,这种人是狡猾的、自以为聪明的,当他们在失败的时候总是归咎于客观原因,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要在自然界中选择一种动物,它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像这种人,那么可以说没有比选狐狸更适合的动物了。这也许正是以上诸位寓言大师都让狐狸来担纲主角的根本原因。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启示,寓言大师在寓言形象的选择上,是经过一番斟酌的,只是大师的高超技艺,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界,读者不易觉察出他的匠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