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人小孩子都喜欢?——图韦·杨松与她的童话(1 / 1)

图韦·杨松(Tove Jansson,1914—2001),芬兰女作家兼画家。著名儿童文学家,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得者。她出生于赫尔辛基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里,父亲是当地的雕刻家,母亲是瑞典美术设计师,从小耳濡目染,她喜爱上艺术,先后在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佛罗伦萨和巴黎学画,她的油画作品多次参展,她还创作壁画、连环漫画和书籍插图,设计图书封面,并担任舞台设计。1942年开始摹仿安徒生格调写童话《木民矮子精和大洪水》,但她的童话用轻快的幽默笔触写成,没有安徒生童话那样带着忧伤。她所创造的童话人物木民矮子精一开始就赢得了成人与儿童的赞誉,于是她便一发不可收地用这一童话人物连续写了11部系列童话。这些用瑞典文写的系列童话,有共同的人物,地点相贯穿,却又各自独立。不仅在芬兰被拍摄成40多部的木偶连续片,还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出版,受到许多国家儿童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国均已有译本,如《魔法师的帽子》(又译《精灵帽》)、《慧星来到木民山谷》、《木民爸爸在海上》及短篇童话集《看不见的小妞》等。杨松的童话都由她自己插图,线条简洁,却有种漫画风味与轻喜剧品格,让人于妙不可言处又能心领神会。她的图文并茂的童话几乎本本获奖,不仅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还得到整个文学界的敬重,先后获得芬兰学院奖(1958年)、芬兰国家奖(1971年)、瑞典学院奖(1972年),还于196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

杨松在她的系列童话里成功地塑造了木民矮子精这一世界儿童文学画廊中又一夺目的童话形象。这一形象的最初孕育是受到北欧传说的启示。在北欧传说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神秘人物,叫特洛尔(Trou),它是森林中的一种妖精。这个形象在传说中几经变化之后,从凶恶的巨人变成了善良的侏儒。杨松即根据后一种形象塑造了木民矮子精这一童话人物。“矮子精”是“特洛尔”的意译。在《魔法师的帽子·木民妈妈给外国小读者的话》里,木民妈妈将其描述为“矮小、怕羞,身上光滑无毛”的小动物。曾经有人问作者,木民矮子精这一形象究竟是妖精,还是人。杨松用瑞典语回答它是Va Velsv,意思是从她同北欧自然接触的体验中产生的,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她相信确实存在的一种东西。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木民矮子精则是杨松为给孩子们写童话而创造出来的童话人物,他被赋予了孩子的性格特征。我们来看木民矮子精在《精灵帽》中的第一次亮相——

那是春天的一个早晨,木民矮子精冬眠醒来,发现斯纳夫的**是空的,他的睡意完全消失了。作品这样写道:“木民矮子精霍地坐了起来。不错,斯纳夫的帽子也不在了,他一定是出去了。‘天啊!’木民矮子精惊叫一声,就踮着脚轻轻地走到开着的窗前。啊哈,斯纳夫是从绳梯上下去的。木民矮子精翻过窗子,顺着绳梯爬到地上。斯纳夫留在湿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脚印一会儿向东,一会儿朝西,很难跟踪,在一小块地上完全没有脚印,接着又出现了,脚印很杂乱。‘他一定十分快乐。’木民矮子精想道,‘他在这里翻了个筋斗——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富于动感地描绘了一场充满童趣的跟踪——好奇心、探究欲、发现的快活与对他人快活的不无嫉妒,虽短短几行,却将木民矮子精这一十足的顽童形象凸现到读者面前,让你不由得不喜欢上他。再看,木民矮子精与同伴们的游戏。在《彗星来到木民山谷》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小木民突然想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冒险计划,他要对同伴小长鼻说,又担心在一旁的丝毛猴将计划泄露出去,于是小木民要求丝毛猴正儿八经地发个誓——

“跟着我说,”小木民说,“我保证,这辈子不漏一个字,要不就让大地把我吞掉,就让老妖把我骨头折断,罚我永不吃冰淇淋。”

可发誓以后又如何呢?当快活的事儿一桩接着一桩地到来时,他们再也沉不住气了,一回到家里,就在木民妈妈面前唠叨开了——

“我们今天到的地方离这里至少有一百里。”小木民说,“我们顺着一条神秘小道往前走,后来我找到了一种非常值钱的东西。但是我不能告诉你这个东西的名字,因为我们发过誓。不过这个东西的第一个字是‘王’字旁,第二个字的右边是‘朱’字。”

“我也发现了一样东西,它的名字的第一个字,下面一横,上面三竖,第二个字‘氵’加个‘同’。”小长鼻大声说,“行了,我只能提示这么多了,不能再往下讲了。”

其实他们早已将心中的秘密和盘托出了,“珍珠”与“山洞”已让他们自己说出来了,只不过避讳自己的誓言而未直说罢了。然而,诸如此类的可笑又可爱的傻事,哪个孩子没有做过呢?像这样富有儿童情趣与童心境界的场景,在杨松童话里可说俯拾即是。所以说,木民矮子精虽然不着人形,但他在本质上却与木偶皮诺曹、洋葱头与长袜子皮皮一样,是一个充满幻想与冒险精神的儿童形象。

对于自己的作品,杨松这样说过:“在大战期间,我有机会写作和画画,于是想到写和画我所思索的世界。我从不为特定年龄的读者写作。我只是为自己而写作。只要得到读者和朋友,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我无法清楚解释这种奇怪现象,即我的作品为什么不但小孩爱读,大人也爱读。也许每个人都在心底里怀念我那些木民的那种幻想世界吧?其实我们人人都在幻想,只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承认罢了。”

杨松在这里实际上是自问自答,已经将问题解决了,根本原因即“每个人都在心底里怀念我那些木民的那种幻想世界”,因为在这种幻想世界里,童心被永恒地保存着,人人都可以真诚、直率而自然地流露感情,无需作伪与装饰,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和睦友爱,互帮互助;人人都具有美好的心灵与优秀的品质:诚实、善良、热爱生活、探求知识、追求快乐、富有正义感。这种祥和向上的幻想世界正好与二战时期生灵涂炭、满目萧杀的现实构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寄寓了作者个人对现实人生思考的木民幻想世界已不再单纯是个人情绪的一种表现,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声音——一种人生的理想状态。而二战以后的世界文学潮流在向着返朴归真的审美新境界转变过程中,也正是将童心境界作为真实与自然美的最高规范来膜拜的。可以说,二战的特殊时代背景对杨松童话的流布不啻是一难得的机遇。

杨松童话的最重要特征是幻想的新、奇、美与幽默风格。幻想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品质。杨松的童话幻想大胆、新奇,能给人以美感与启示。在她的笔下,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放进那顶礼帽里,就会变成与原物迥然不同的东西——但要变什么,你绝不能预先知道(《精灵帽》)。在《看不见的小妞》里,小傻妞惧怕冷冰冰的凶狠的老太太,吓得让自己变了形——起初是形体变得模糊,继而从边上慢慢消失,最后小傻妞整个人儿都不见了。把一句“魂被吓掉了”的平常话作了童话的表现,形象而生动。缺乏幻想的心灵总不能说是健康的一种征兆吧,杨松童话讴歌了人类幻想力的伟大,让人们体味到,木民一家生活快乐的秘密,就是敢于幻想,并积极地在发现未知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实现中感受生活的魅力。这不仅切合人类爱幻想的心灵,对现实的人生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杨松笔下的童话人物在追求快乐与冒险时,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联系,加以杨松俏皮风趣的文笔,她的童话被誉为“有口皆碑的世界性幽默”。这些幽默大都“产生在人们爱与争取被爱的基础上,是人们改善自己对生活困难时所产生的一种需要”,读来特别亲切而能体味。小霍姆珀满脑子充满幻想,喜欢把幻想当真事讲,可她遇到了一个同样爱将幻想当真事讲的小妞,使她饱尝了恐怖的滋味(《恐怖的故事》)。木民爸爸不安于自己的普通生活,总是羡慕别人自由自在,可他去探索别人的秘密时,才知道大家都没什么两样,于是还是回家去过自己的日子(《哈蒂法特纳们的秘密》),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位赫木伦,他在游艺场当检票的,天天给小朋友吵昏了,决定退休过安静的生活,直到真的退休时他才真正懂得跟小朋友在一起才有生活的乐趣,他又回到了游艺场(《爱静的赫木伦》)。这一组童话都是通过反转形成一种悖逆来造成幽默情境的,其中不无讽刺与哲理,很耐人玩味。

对于杨松“我从不为特定年龄的读者写作,我只是为自己写作”的坦白,作为一种作家的创作体会来说,没有不可,若以此作为一种原则性的东西来倡导,那是不妥帖的。我们既要看到持这一观念的人,不论中外古今,都不为鲜,应予以尊重与重视,但对于有志于儿童文学事业的作家来说,我们以为最起码也还有个创作角度的要求。当然,优秀的文学从来就是同时拥有成人和儿童这两部分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