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蒋风精神”——再谈蒋风先生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1 / 1)

回想追随先生30年的每一天,追思发生在先生身边的每一件,细读先生著作的每一个字,深刻地感悟到应该有一种叫做“蒋风精神”的力量存在,这是我一生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种精神,成为世界儿童文学了解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种精神,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宝贵财富的“一种精神”。“蒋风精神”究竟是什么?我倡议儿童文学界可以开展广泛自由的讨论,首先讨论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的力量与财富,再讨论“蒋风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作为先生的学生,自愿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感受。

“蒋风精神”是先生一辈子致力于中国儿童文学建设与发展的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具有蒋风性格、蒋风气质、蒋风特色而又代表了中国儿童文学工作者最可宝贵、最可珍惜、最可弘扬的一种精神动力和业界典范。可以从以下五组辩证关系中窥探一斑。

梦想与奋斗

先生说:“有梦最美,因为有梦往往就有希望相随。”(《未圆的梦·后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1986年,先生赴日本参加儿童文学国际研讨会,参观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后,就萌生了在中国创建国际儿童文学馆的想法,此后一直为此在全国奔波。1999年,先生出版了一本文集,名字就叫《未圆的梦》,第一篇《我还有一个未圆的梦——在中国创建一个儿童文学馆》。2007年5月25日,浙江师范大学红楼,83岁的先生,这位浙江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和时任浙江师大校长的梅新林教授一起,亲手揭开了我国第一个国际儿童文学馆牌上的红绸。先生动情地说:“我做了21年的梦圆了。”捐献了首批藏书8000多册,并欣然出任国际儿童文学馆馆长。梅新林校长说得好,先生喜欢做梦,也善于圆梦,大至宏伟理想,小至普通心愿,他都喜欢称之为“梦”,然后就是执著于圆梦之旅,并最终实现之。(梅新林教授为陈兰村著《蒋风评传》所作的序)圆梦来自不屈不挠的奋斗,也就是先生1986年给学生的信中所教导的:“理想的琴弦只有叩动奋斗的琴键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先生为这样的儿童文学梦想,他的人生梦、中国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信念与毅力

先生说:“从1943年在报上发表童话《落水的鸭子》开始,我与儿童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47年在报上看到三个孩子因受迷信荒诞的‘小人书’的影响,结伴到峨眉山修仙学道的报道,更坚定了我要为中国儿童文学事业贡献微末力量的决心,半个世纪来在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研究岗位上坚持不懈,从不动摇,尽管在人生道路上受尽轻蔑、鄙薄,甚至在‘文革’中还为此关了三年牛棚,仍义无反顾,终生不悔。今已退休进入古稀之年,又在当地政府关怀下,创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义务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为培养儿童文学人才、繁荣儿童文学事业贡献余热。”(《未圆的梦·我还有一个未圆的梦》)

先生从事儿童文学至今(2013年)已经整整60年,这一辈子先生只做了一件事:儿童文学。这源于先生对为儿童服务的无比坚强的信念和由此爆发出的无比顽强的毅力,用一生的心力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完美。

回顾走过的人生,先生百感交集:“我享受过成功的欢乐,我吟味过失败的苦恼;坎坷的道路,曾使我几乎走向绝境,但从未动摇过我的信仰。”(《未圆的梦·生活之歌》)先生认为,“判断人生道路上的这场胜负,在于用毅力换来的成绩,正如判断一棵果树的优劣,要看它结的果子是否丰硕,而不是看它的叶子是否葱郁。成功者常常用毅力写胜利的传奇”(《未圆的梦·毅力》),坚信“有志者,可以在石山种出青松来,也能在深海里抓出鱼来。有志者,再长的路一步一步走,徒步也能到达罗马城;再硬的石头一点一点抠,徒手也能凿出井眼来。无志者,千难万难,来到面前的全是困难。一个缺乏意志的人,好似一条没有罗盘的船,它会随风行驶,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未圆的梦·意志》)。

包容与专注

先生说:“该做的事实在太多,即使人有两次生命,也永远做不完。别让自己在我是你非、你短我长的琐事冗论中浪费生命。朝前看,扯起生活的风帆,迎着璀璨的朝霞,驶向自己梦想的明天。”(《未圆的梦·人只能活一次》)先生经历的三大人生波澜,正是最好的注解。

一是1967年至1970年的3年,先生因为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学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几本儿童文学书,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反动文人”牌子,成为“文革”中的第一批“牛鬼蛇神”,抄家毁稿,批斗游行,先生实在受不了人格上的莫大侮辱,多次萌发自杀轻生念头,都因先生想到心爱的儿童文学,想到决不能让孩子重演上峨眉山学仙跳崖的悲剧,作为家长、教师、儿童文学家的现实责任感,又让先生忍辱负重,笑对人生逆境,开始在牛棚里总结自己创作儿童诗、教授儿童诗的体会,构思他的《儿歌论》。待到“文革”一结束,先生就出版了我国“文革”后第一部儿童文学理论著作《儿歌浅谈》(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先生后来在《我的三部曲》回忆说,牛棚三年,精神没有被摧垮,力量来自搞儿童文学,自信来自“我要尽可能为孩子们多做一点工作”的责任心。从牛棚出来后,先生对曾经迫害过他的人、批判过他的人、误解过他的人,不仅不记仇,相逢一笑,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给予尽可能的关照和方便。

先生历经的第二次波澜是1984年2月至1987年12月的4年,先生突然由一名普通的教师被直接任命为浙江师范学院院长,1985年学校升格为浙江师范大学,先生担任首任校长。先生提出“唯实”校训,拟定“十大思路”,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培育儿童文学学科,把一所新办大学搞得生机勃勃,特色鲜明,受到尊敬和爱戴。但对先生的治校理念、治学方法,甚至是先生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也有不同意见,甚至是刺耳的言论。先生不是不知道,先生不是没有委屈,但先生认真地听,从不浪费时间去争论。先生曾经对学生说,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想法自然会不一样,有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很正常,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对待各种声音,要有包容的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去辩论。如果事事斤斤计较,就会失去别人提意见这面镜子,把有限的时间用到工作上,不要纠缠于一时一事的纠纷,而忘记今生肩负的重任。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才能不亏每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先生经历的第三次转折是1994年退休,70岁高龄的先生,感觉自己可以静心、尽心地做好钟爱一生的儿童文学,自我加压,从头开始,继续担负起培养儿童文学新人、推广儿童文学阅读的重任,个人创办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自己担任导师、招生员、资料员、档案保管员、收发员,多职兼于一身,并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名义,招收免费的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创办并免费编辑、印刷、出版、邮寄《儿童文学信息》报,至今已经坚持了20年,学员近600人。有人对先生的行为不理解,为什么要自找这种吃力破财伤神的“傻事”,甚至几百人的学员也各有自己的想法,先生每每听到些议论,都会抱以会心的一笑:“如果一个人的活动总是以周围的舆论为转移,那么他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先生总是把包容放在心里,把责任担在肩上,专注选择,笑对是非,鞠躬尽瘁。

学习与创新

先生说:“没有一个人是带着功勋出世的。”(《未圆的梦·生命》)先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退休后不仅开办“免费的大学”,更有时间到孩子之间去,“向孩子学习”,永不满足,即使是快90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年参加由他创办的在全国各地巡回举行的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而且每一次都从头到尾,认真上好每一课,认真听每一个同志交流发言,认真记学习笔记,每一次都将学习心得写成文章,在《儿童文学信息》和学员交流。此境此情,感动激励着每一个人,每每有人向先生表达敬佩的心情,先生总是笑呵呵地说:“我们老年人更需要学习,不学习,你们青年人就不带我玩了。”

先生认为:“生命最大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得为这个世界增添点什么。”先生自比平凡的小草、渺小的水珠,勉励自己要“年年萌发新绿”,“保持晶莹、纯洁”,“为美化世界添点什么”,“要不断创新,做一点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未圆的梦·我还有一个未圆的梦》)。先生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60年创下10个第一”: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所并创建儿童文学学科;“文革”后第一个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编写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儿童文学概论》和第一套系统的儿童文学教材;主编出版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童文学研究工具书《世界儿童文学事典》;主编第一本大型儿童玩具理论专著《玩具论》;第一位退休后以一人之力创办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并免费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创建我国第一个国际儿童文学馆并任馆长;成为国际儿童文学学会第一位中国籍会员;唯一一位获得国际格林奖的中国儿童文学家;第一位走向世界并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参见吴涛《60年创下10个第一》,《金华日报》2003年11月22日)先生就是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创新。50多部著作,都是他学习的心得,创新的成果。尤其是先生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下“10个第一”的突出业绩,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一座丰碑。

童心与奉献

先生是天生的儿童文学家,他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做事较真,待人以诚,对事业专心。儿童式的单纯、率性、真诚、善良、透明、阳光,一直伴随着先生。如今快90岁高龄的先生,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写诗画画,一起讲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好玩伴,孩子们的好爷爷。先生自己说“我心理上一直很年轻,至今没有年老的感觉。是孩子给我的力量。”(《是孩子给我的力量——我与儿童文学》)

先生爱生活、爱人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为儿童的文学。先生说:“人只能活一次,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只能选择一项最有意义的事业,我选择了儿童文学。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从不羡慕他人的荣华富贵,也不为自己的半生清寒而失意感叹。我专注地向往自己的一方蓝天——为孩子们工作,为明天更美好而工作,这就是我应该走的路。这就是我的事业,值得我热爱并为之献身。”(《未圆的梦·为了孩子,为了未来》)

先生爱儿童,才爱儿童文学,才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自我燃烧,无怨无悔,这种忠诚与奉献的精神是先生最可宝贵的品格。“我向往美好的未来,我热爱儿童,我要为他们工作。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我没有注视自己的名字,但我注视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我的名字是微不足道的,但我所献身的事业却是威严壮观、务必瑰丽的。当我为自己献身的事业流血流汗、耗费心机的时候,我从不去考虑个人得失。我想,我也许会失败,但失败也是光荣的,或者说是伟大的。”(《未圆的梦·生活之歌》)先生的伟大还在于他无怨无悔:“我虽因自己的选择而过了大半辈子清苦的生活,但我终生无悔,要是能年轻40岁,刚走进生活的大门口,我仍然还会选择儿童文学作为我终生的事业,所不同的,也许是我会更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这一不朽的事业,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更有成效一些。”(《未圆的梦·唱一首自己的歌》)

老骥伏枥,童心犹存。我们终于明白先生的儿童文学人生,按先生的年龄,完全是可以不理一切,安享清福地过他退休的日子,但儿童文学是先生一生的梦想,是先生的生命,生命不息,鞠躬尽瘁,发挥余热,感恩儿童。先生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寿命再长也不过百岁左右。儿童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为儿童工作就是为未来工作,也就是延续了我们的生命。‘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名词,她体现了老一辈相对下一代的期望,也蕴含了老一辈对下一代寄予的理想。为了孩子,就是我们老一辈对未来岁月的热望。”(《未圆的梦·明天是我的希望——关于儿童文学的一点思索》)

“蒋风精神”应该有更高度、更凝练、更准确、更易记的科学概括。我想到的是先生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为信仰而坚持的精神、包容他人与专注事业的职业精神、不断学习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挚爱儿童与选择儿童文学的奉献精神。“蒋风精神”应该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更能体现先生与时俱进的人生观、幼者本位的儿童观、坚持导向的文学观、筑梦未来的事业观,这份重要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业界的关注、研究、学习与推广,形成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品牌,对中国及世界儿童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