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风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1 / 1)

今年(2014年)是蒋风先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80周年(1934年在上海《儿童》杂志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北山游记》),从事儿童文学教学60多年(1952年在金华师范学院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出版中国第一部儿童文学史著作《中国儿童文学讲话》(1959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55周年,新时期招收第一届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30周年,退休后创办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并义务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20周年。蒋风先生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安徒生语),播撒儿童文学火种,先后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2003年)、世界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2006年)、国际儿童文学理论奖格林奖(2011年)。今年,蒋风先生又在浙江师范大学设立国内第一个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奖——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每两年一次,奖励全国范围内在儿童文学学术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先生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中国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蒋风先生身上浓缩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

蒋风先生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培养了一支优秀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队伍。二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三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一、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早在50年代初,蒋风先生就在金华师范学院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以讲稿为基础,于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具有儿童文学史意义的著作《中国儿童文学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鲁兵称之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史略’”,是“整理和编写我国儿童文学史”“一个良好的开端”(鲁兵《儿童文学研究》1959年第2辑)。“文革”时期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期间,蒋风先生已经完稿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简史》被抄毁。“文革”一结束,蒋风先生重回讲坛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高校恢复儿童文学课,并于1979年在全国率先招收儿童文学研究生,建立儿童文学研究室(1979—1988年,1988年升格为儿童文学研究所,蒋风先生任所长至1994年退休)。1982年出版蒋风先生著作的“文革”后中国第一部儿童文学教材《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蒋风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儿童文学史《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河北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蒋风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2年出版蒋风先生主编的《世界儿童文学事典》(希望出版社)。至此,蒋风先生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构建: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培养儿童文学师资。方卫平先生在回顾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学科发展历程时曾指出,“儿童文学这一处于学术体制边缘的弱势学科,在被一南一北两个村子夹于其间的浙江师范大学,却得到了一种难得的学术尊重、呵护和培育”,“获得了中国所有高校中最好的大学文化土壤和体制保障”(《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总序: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这与蒋风先生在浙江师院的开创之功以及先生担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期间(1984—1988年)将儿童文学作为核心学科来建设所奠定的基础牢不可分。

与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儿童文学教学科研队伍的形成。蒋风先生1952年在金华师范学院开设儿童文学课,1979年在浙江师范学院招收儿童文学研究生,1983年创办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进修班,1994年退休创办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并免费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至今,蒋风先生把毕生精力都放到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和阅读推广上,桃李满天下,五世同堂。他的儿童文学研究生们(吴其南、王泉根、方卫平、汤锐、汤素兰、韩进等)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受他培养指导帮助的儿童文学教师在各单位都已经成为儿童文学教学的中坚力量,众多儿童文学爱好者(如谢华、汤汤等)在他的引导下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这是业界有目共睹、心悦诚服的,大家都尊敬地称呼蒋风先生为“祖师爷”,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幸运。

二、蒋风先生儿童文学观三要素:文学性、儿童性、方向性

蒋风先生的儿童文学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里,这是“新中国最早一本系统的儿童文学专著,曾一版再版,被各师范院校选作儿童文学课教材”(张永健主编《20世纪硕果儿童文学史》,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具有鲜明的中国儿童文学特色,既汲取了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又顺应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有蒋风先生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科研的心得。从文学性、儿童性、方向性三个方面,界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概念,是经过近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检验的最具有合理内核的儿童文学观,是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石。

蒋风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儿童文学概论》,第3页)

蒋风先生强调儿童文学与文学在审美本质上的一致性,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性质、发展规律,与文学都是一致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我们谈儿童文学时,首先应该认识它与成人文学的共同性,不要在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划出一条绝对的界限。但同时强调,儿童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个“这个”,研究儿童文学,既要看到它和一般文学的共性,也要研究它自身的运动形式,研究它的特殊矛盾,研究它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特殊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战斗任务中的作用,更自觉地执行党的文艺路线。(《儿童文学概论》,第4—9页)

蒋风先生认为儿童文学的特殊性是由儿童这个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的,强调儿童文学要完成它对少年儿童的共产主义教育任务,必须先认真了解它服务对象的特点,研究对象的要求、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并引用高尔基在《儿童文学主题论》中的忠告:“有志于儿童文学的作家必须考虑到读者年龄的一切特点。违背这些特点,他的著作就会变成为没有对象的、对儿童和大人都无用的东西。”要研究儿童文学的特殊性,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既有生理和心理基础,更要关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儿童年龄特点,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对儿童文学的特殊要求,因为儿童文学的特点是它的对象的特殊要求在文学上的反映。(《儿童文学概论》,第9—17页)

蒋风先生强调应该在文学性和儿童性完美融合的前提下,强调中国儿童文学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认为“儿童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的第一个明显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教育方向性”,在于“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因为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强,儿童文学对他们的感染和引导必须是明确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应该具有明确的共产主义教育方向性”;“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向性,比起一般文学来说,要更明确,更有目的,也更有计划性,也就要对小读者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共产主义教育”,这是由少年儿童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儿童文学概论》第18页)

由此可见,蒋风先生回答了为什么要有儿童文学、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为什么人(儿童)以及如何为这样一些儿童文学的根本问题,明确了“为儿童”是儿童文学之所以存在的核心问题。初步构建了“文学性、儿童性、方向性”辩证统一、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架构,文学性是躯体,儿童性是灵魂,方向性是生命,这是那个时代对儿童文学这个文学门类可能作出的科学、辩证、准确、全面的理论阐释,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全取而代之,这是蒋风先生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最大贡献。

蒋风先生的儿童文学理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自然也有那个时代的局限,譬如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有力工具”,从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向性”和儿童文学作家的时代使命感,导向实践中的儿童文学片面追求教育性而忽视文学性,这是那个时代的误区,并不是蒋风先生个人的错误。尤其在经历了新时期以来否定“教育工具论”、儿童文学过分娱乐化、一味迎合儿童心理、追求无意义无意思的所谓“回归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试验以后,我们更加感到,方向性必须成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儿童文学对儿童读者必须有正确的引导,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必须提供正能量,激发向上力。这可以说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三、蒋风先生的儿童文学史观: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中国儿童文学

蒋风先生儿童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他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观。今天人们了解到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蒋风先生在一系列史学著作中主持讲述的历史,主要有《中国儿童文学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史论》(希望出版社)等一系列著作。在当时都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学术著作里,蒋风先生的儿童文学史观客观、全面、辩证、发展地描述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主潮,是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研究最有权威性的主流观点,代表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蒋风先生认为,在中国,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20世纪初的产物,但它不是在某个良辰吉日突然从天而降,而是在数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孕育下,在继承并发扬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走过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漫长道路。中国儿童文学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来,是人的现代化、语言的现代化、儿童观的进步、普及教育的驱动、外国儿童文学的影响等诸多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深刻影响,具有源远流长但发展缓慢、起步晚但起点高、一贯注重教化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特色,对照《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关于儿童文学发展水平建议的“十大指标”,中国儿童文学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和深刻的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成功经验,预留了极大空间,描绘了美好蓝图(参见《中国儿童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蒋风先生为中国儿童文学而生,蒋风先生参与、组织、引导、见证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蒋风先生的身上就有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高度缩影,很难想象,没有蒋风先生参与建设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研究的现状一定是另外一番景象。“蒋风的历史,就像一部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研究史。”(陈兰村《蒋风评传》,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四、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出去”第一人

蒋风先生非常重视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交流,可以说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出去”第一人,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并融入世界、世界关注并接纳中国儿童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可惜这方面的意义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0年前,蒋风先生出版的《儿童文学概论》,被日本儿童文学学会收入《儿童文学事典》(东京书箱株式会社,1988年版),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代表,将其与法国保罗·亚哲尔的《书·儿童·成人》、英国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论》、苏联马卡连柯的《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韩国李在彻的《儿童文学概论》并称具有世界影响的五部儿童文学理论著作。20年前(1992年),蒋风先生主编出版200万字巨著《世界儿童文学事典》,“希为中外儿童文学学术交流”“起一个架桥、铺路的作用”。10年前(2003年),蒋风先生在回顾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研究60周年的业绩时,更特别提到自己“对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的开拓”,自述“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外交流,有交流才能进步,有交流才有发展。这20多年来,我致力于儿童文学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谓不遗余力”(《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我和儿童文学》,载《儿童文学信息》2004年1月20日)。

早在1987年,蒋风先生成为国际儿童文学学会的第一位中国籍会员,以后又陆续担任亚洲儿童文学研究会共同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顾问、国际格林奖评委等重要的国家儿童文学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1986年应I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邀请参加第20届IBBY东京大会,首开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国际交流之旅,至今的30年间,蒋风先生几乎每年都出访交流讲学,先后多次在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法国、德国、英国、丹麦、芬兰等国的国际儿童文学学术会议,都因为经费等问题未能成行,但蒋风先生都提供了书面论文供大会交流),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宣传中国儿童文学,宣讲中国儿童文学主张,推介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培养中国儿童文学世界读者,这从蒋风先生在国际论坛演讲的题目就可见一斑。

1986年,应日本儿童文学学会邀请参加儿童文学恳谈会,做“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题演讲。1988年,应新加坡歌德学院和新加坡作家协会联合邀请,出席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作“中国儿童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的主题发言。1990年,应日本国际儿童文学馆邀请出席大阪中日儿童文学交流会,作《1919—1959年在“光荣的荆棘路上”跋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40年的足迹》基调报告。1991年,应新加坡国立大学邀请参加“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作《40年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1993年,应邀到日本国际儿童文学馆担任专家级客座研究员作为期半年的儿童文学研究,作《中国近年来童话创作的创新与突破》等多场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和态势的学术报告;应韩国儿童文学学会、韩国檀国大学等单位邀请参加首届中韩儿童文学研讨会,作《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的专题报告。1994年,应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单位邀请访学,作《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演讲;应海峡儿童文学研究会邀请赴台交流,作《情·象·境·神——从中国诗艺美学传统看海峡两岸儿童诗》主题发言;应芬兰儿童文学学会邀请出席芬兰著名童话作家托芙·杨松的作品研讨会,提交书面论文《在中国小读者眼中的杨松》。1995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作“激动人心的期待——经济腾飞给中国儿童文学带来什么?”主题演讲。1996年,在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作“走向21世纪的香港儿童文学”重点发言。1997年,在韩国首尔参加世界儿童文学大会暨第四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作《东西方文化撞击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并应韩国《童话与诗》杂志社之约,作“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演讲。1998年,应英国加的夫大学邀请参加卡洛尔现象研讨会,作“幻想的伟大胜利”大会发言。2001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讲学,开设“中西儿童文学之比较”课程讲座。2002—2003年,两次应邀到马来西亚作巡回讲学,并在大连举办的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上,作“从口水吐向安徒生到哈利波特热”发言……

2006年,蒋风先生应邀出席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暨第八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被授予世界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颁奖词这样评价:“蒋风先生是代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学术界的学者,曾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已出版了《儿童文学概论》(1980年)、《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1987年)、《世界儿童文学事典》(1992年)、《幼儿文学概论》(2005年)等,把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其贡献获得亚洲儿童文学界之具体肯定,特此给予理论贡献奖。”蒋风先生成为中国文学界至今仍然唯一的一位获奖者。

2011年,蒋风先生对于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突出贡献,更得到世界儿童文学界的高度肯定,获得国际格林奖。国际格林奖和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儿童文学两大世界性最高奖项。与国际安徒生奖着重鼓励儿童文学作家与画家不同,国际格林奖更注重对那些在儿童文学理论与普及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国际格林奖始于1987年,每两年评选一次,24年来只有12人获此殊荣。第十届、十一届国际格林奖评选中,蒋风先生曾两次获提名,此前12位获奖者分别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蒋风先生依然是中国获得国际格林奖的第一人。

蒋风先生始终致力于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努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取同一步调”,蒋风先生无疑是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的开拓者、建设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