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精品——读《守望与期待——束沛德儿童文学论集》(1 / 1)

《守望与期待——束沛德儿童文学论集》是束沛德先生第二部儿童文学评论集,与1995年出版的《儿童文苑漫步》一起,全面记录了他自1955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工作以来半个世纪的儿童文学情怀。这部文论集的名字“守望与期待”也正可以借来描述他执著于儿童文学的心路历程,亦如他在《校后又记》中所说的:“今后我将继续忠诚地守望小百花园,尽力为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鼓与呼。热切期待我国儿童文学理论之树枝繁叶茂、生气勃勃,儿童文苑花团锦簇、硕果累累!”他说的是“我今后将继续忠诚”,这说明他过去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他如何“守望”,又“期待”什么,已经是很明白的了。一句话——他的心中唯有儿童文学,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充满希望的中国儿童文学,心甘情愿地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

“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是对半个世纪以来束沛德先生儿童文学活动的高度概括。他给自身的定位就是“扮演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摇旗呐喊,鸣锣开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涉足儿童文苑之初,他就参与起草了《中国作家协会关于发展少年儿童文学的指示》(1955年),尤其是在他参与策划并组织中国作家协会与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期间(1986年),深受时任文化部少儿司司长的儿童剧作家罗英大姐为少儿工作“跑断腿磨破嘴”的精神感染,“暗下决定: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我也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加入这个‘跑断腿磨破嘴’的行列”。从此,不管是最初作为分管儿童文学的作协书记,还是后来担任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的主任,他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位置,抓住一切机会,在各种场合反映儿童文学作家的呼声,为改善他们的创作、生活、学习条件和社会地位而呐喊,为被视为“小儿科”“弱小民族”的儿童文学争一席之地。以至于日子长了,同事们摸透了他的性格、脾气,面对他半个世纪以来弥坚的执著与无悔,往往半开玩笑地说:“你一说就是上面的指示精神,或作协主席团的决议,我们哪敢违抗,只有遵命照办了。”束沛德先生就是这样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为儿童文学的发展鼓与呼,为亿万孩子的成长鼓与呼。而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却轻描淡写地“概括为五个‘两’,即:两个决议(参与起草1955年、1986年作协关于儿童文学的两个决议)、两篇文章(20世纪50年代中期写了《幻想也要以真实为基础——评欧阳山的童话〈慧眼〉》和《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小有影响的评论文章)、两次会议(1986年、1988年主持在烟台召开的两次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两届评奖(1987年、1992年参与主持作协举办的首届、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评奖)、两种角色(既作为作协书记处书记又作为评论工作者参加各种儿童文学活动)。这么些年,我在儿童文学方面的所作所为,仅此而已”。说得何等轻巧!然而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来说却无不是一件大事,他不仅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见证人,而且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建设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有今天的发展与繁荣景象,与束沛德先生以及像他一样敬业奉献的“老兵们”的辛勤耕耘分不开,他“由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两鬓花白的老年人”,仍然矢志不渝,“作为这条战线上的一个即将退役的老兵,愿意和所有的老将新兵一起,为推进这项有益于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事业,继续擂鼓助威”,又说,“我心甘情愿在儿童文学界跑龙套,为繁荣当代儿童文学,做一点擂鼓助威、拾遗补缺的工作。我深切地感到,能为塑造未来一代美好心灵这个伟大工作添砖加瓦,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幸福。”其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而敬佩,其谦逊的品格和人格的魅力更是赢得了儿童文学界的广泛尊敬。

如果说儿童文学也是一个高度概括了的文学门类,那是因为儿童文学这一“文学之鼎”需要通过儿童文学的“作品、作者、读者”这样的“三足”才能“鼎立”起来。没有基本的作品、作者和读者,就没有儿童文学,可以说,作品、作者和读者是构成儿童文学独立门类的三要素。束沛德先生深知这三要素对于儿童文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呼唤精品”不仅成为束沛德儿童文学论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而且也是他评价一个时期儿童文学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束沛德认为,作品的数量固然重要,没有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不能满足三亿多少年儿童的文学阅读需求,但仅仅有数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儿童文学的发展水平,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时期儿童文学发展水平的要有一批儿童文学精品。什么是精品?当代少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精品?束沛德认为:“我们自己的、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富有艺术魅力的儿童文艺作品”,就是对精品的基本要求。这里所说的“我们自己的”,从总体上、广义上说,是要求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同时,它又有现实针对性,那就是要尽快打破外国卡通一统天下、洋“鼠鸭猫”称霸荧屏的局面,努力创造出吸引力与覆盖面上堪与米老鼠、唐老鸭相匹敌,文学品味更高、艺术魅力更强的中国自己的儿童文学形象。“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既要在题材内容上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孩子的生活和心灵,又要重视体裁、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鼓励标新立异,讲究趣味性、娱乐性、可读性。“富有艺术魅力”,则要求在艺术上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写得更精彩、更精粹、更精致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总之,束沛德先生认为:“儿童文学精品应当是思想内在健康向上,艺术形式完美精湛,能够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在小读者群中产生广泛影响并且具有较为久远的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之作。”他热切地盼望中国儿童文学多一些“经典之作、传世之作”。他在《儿童文苑三喜三忧》中,在肯定儿童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又告诫人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那些令人担忧的状况、问题和困难”,这“三忧”就是“我们自己的、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还太少”、“小读者疏离了文学读物”和“儿童文学创作队伍青黄不接”。为此,他再次发出“呼唤精品、呼唤新人、呼唤小读者”的呐喊,“希望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同时,他还结合作协儿童文学评奖中发现的问题,多次“呼唤精品、呼唤新人、呼唤小读者”,要求“大力改进和加强儿童文学读物的创作、出版、发行、宣传和评介工作”,多次强调“创作、出版更多的儿童文学精品,发现、培养更多的儿童文学新人。让更多的优秀文学读物走进广大小读者中去。唯其如此,我们的儿童文学才能迎来一个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春天”。

束沛德在满怀希望与理想地大声呼唤儿童文学精品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精品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土壤、气候、环境氛围和良好的创作心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不能指望旦夕之间,报刊、书籍、出版物上或荧屏银幕上,就骤然出现那么多精品力作”。这一方面因为“精品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来的,而是作家在思想、生活、艺术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的结果”;另一方面,精品生产“还要从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实际状况出发,在现有基础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攀”。虽然儿童文学精品的生产是一个关涉到儿童文学发展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外部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儿童文学自身的生产。首先是要求在作者、出版者当中树立牢固的精品意识,要有不出精品誓不罢休的追求。所以,束沛德先生深有感触地说:“精神产品必须讲究质量,以一当十,以质取胜。一本精彩精致的好书,其思想、艺术效果和影响力要胜过十本、百本缺乏新意和特色的平庸之作。面对广大小读者,努力提高少儿文学读物的思想、艺术质量,使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真正能够走进千百万少年儿童中去,是创作、出版界首先应当关注的事情。”而负责儿童文学生产的“儿童文学作家、编辑出版者要做的第一位工作”,就是“熟悉、了解当代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心灵世界、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少儿为本,面向读者不懈地提高儿童文学读物的质量、品味、格调,增强它的艺术魅力。同时,探索、寻求文学品味与市场效应的最佳结合,以艺术的和大众的完美结合、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赢得更多的小读者”,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版贴近生活、贴近孩子、为小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精品思维和精品战略的指导下,束沛德先生还对“在时代背景下建设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应该高扬什么旗帜,弘扬什么精神,注重什么内涵,发扬什么特色”等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思考、探索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走向、格局,既不能离开我们所处的时代及时代赋予儿童文学的任务,也不能离开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及未来一代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从时代要求、文学本质和读者需求诸多方面考量,束沛德描述了他“所憧憬、向往的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新格局”的五大基本内容:

第一,理想主义与人文关怀;

第二,贴近时代与拥抱自然;

第三,幻想文学与科学文艺;

第四,幽默品格与游戏精神;

第五,立足中华与走向世界。

束沛德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对儿童文学精品的不懈呼唤以及由此发表的许多深刻见解,来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实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与前瞻性,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发展与繁荣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对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有多方面的启示。今年“六一”前夕,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出版物工作的意见》,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多出书,出精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要求出版社“重点组织生产一批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优秀读物。尤其是要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文明行为规范、原创少儿文学、少儿科普四个方面,打造一批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名牌产品,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理解束沛德先生关于儿童文学精品生产的意见,感到特别珍贵,特别有力量。“呼唤儿童文学精品”,“呼唤代表中华民族的儿童文学大家”,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儿童文学作家与出版家都要把出精品作为发展与繁荣儿童文学的一项长期而基本的任务,贯穿创作与出版的全过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良知,为未成年人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不断变化增长着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