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在写作《高士其评传》(希望出版社,2005年10月版)时,在《后记》里写了一段话,表明了我对大自然文学现象的一点新思考,希望得到研究高士其、研究大自然文学者的重视。我写道:
高士其首先是一位科学家,其次才是一位科普作家,而且是热心为大众为孩子写作的科普作家。“把科学交给大众”,“把科学交给孩子”是高士其科普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科学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高士其最关注的是与大众与孩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科学——人类生活家园的大自然和与危及人类健康生命的细菌世界。高士其堪称现代中国以文学的笔触描写细菌生活的第一人,堪称现代中国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科学地描写大自然生态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分别为《菌儿自传》和《我们的土壤妈妈》。对于前者大多数人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于后者却很少有人关注,以往的研究者多从题材与主题的角度谈得多,而把它放到高士其的整个创作中,放到整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中,从创作母题的角度来研究的就很少,这就让高士其在中国大自然文学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与示范意义埋没了将近半个世纪!与其说高士其超越了一个时代,还不如说社会的大自然文学意识比高士其晚了一个时代。如果要说我的这部评传性的文字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话,我以为就是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基础性的梳理,为有兴趣研究中国大自然文学的人们提供了一点信息、一个参照、一根标杆。有没有这个参照和标杆,对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绩的评价会很不一样。
所以,我在这部评传里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讲高士其的科普创作对于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启蒙意义,这些文字主要有三:(一)第十二章第三节的《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二)第十四章第二节《祖国的春天》中对高士其这一时期创作特点的分析之二:关注大自然与生态环境,具有大自然文学的启蒙意义;(三)第十四章第三节《论科学文艺》中高士其对大自然文学创作所发表的意见。
(一)“人生活在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一切生活,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高士其的科学文艺创作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以大自然为题材传布科学自然观的作品占有重要比例,这类作品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入手,歌颂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告诉人们要在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与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造福。这类作品,有科学诗,有科学小品,取材也十分广泛,自然万物——不论山川湖泊、动物植物、宇宙星空,还是人类肉眼不能看见的微生物世界,甚至是抽象无形的时间、空气等,在高士其的笔下都一样的栩栩如生,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在向读者传达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博大无私的自然之爱、人类之爱,于不经意间成为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先驱。
从题材和主题的角度来分析高士其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作下列五类:
1.与人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环境。如阳光、空气、水等,它们是人类维持生命存在的几大要素。这类作品有:科学诗《空气》《春天的歌》《水和火》《生命之歌》,科学小品《生命的起源》《水的故事(一)》《水的故事(二)》等。
2.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物质世界。又有三类:
一是写土壤、森林、矿石和金属等自然资源的,如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土壤——制造植物的工厂》《石林》《森林之歌》《科尔沁草原》《阿尔山颂》《湛江行》《洛阳行》,科学小品《燃料的家庭》《冰的化石》《森林的礼物》《土壤世界》《大海给我们的礼物》《木材先生的贡献》《自然免疫》《地下王国漫游记》等。
二是写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的,如科学诗《最大的鸟——鸵鸟》《蛙》《蜜蜂之歌》,科学小品《空气中的居民》《猪笼草和紫胶虫》《犀鸟》《土壤里的小宝宝》《小人国的轰炸机——蚊子》《细菌世界探险记》《蜜蜂的故事》《土壤里的劳动者》《小球藻》《蚯蚓先生和蜜蜂姑娘》《蛔虫的一生》《霉菌的贡献》《微生物小宝宝一些生活情况》等。
三是写太阳、地球、月亮和星星等宇宙世界的,如科学小品《地球的帐幕》《太阳的工作》《太阳系的小客人》《访问月亮和星星》《人类访问月球和火星的日子为期不远了》等。
3.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恶势力,如洪水、地震、火灾、毒虫、病菌等自然灾害。这类作品有科学诗《冬天老人的警告》《传染病的头号战犯》《小人国的冬季攻势》,科学小品《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细菌的敌人和细菌的朋友》《庄稼的朋友和敌人》《种子为什么霉了》《不让细菌过春节》《细菌知识》《细菌和滤过性病毒》《灰尘的旅行》《水的改造》等。
4.人类利用自然求得自身发展的实践与成就。在逐渐认识自然的历史过程中,人类逐渐征服了火力、风力、水力、蒸汽、电和原子能,让自然力为人类造福。这类作品非常多,主要有科学诗《地下资源的报告》《石油颂》《访大庆油田》《机器工业的汇报》《发电机的自述》《动力会议记录》《交通和邮电的建议》《第三颗人造地球卫星》《歌唱原子反应堆》《火箭颂》《电姑娘》《哦!超声波》《书本的颂歌》,科学小品《食品的冷藏》《传染病的故事》《怎样预防鼠疫》《和传染病作斗争》《人类和细菌的搏斗》《防止伤寒先生的秘密活动》《无线电的故事》《炼铁的故事》《照相机的故事》《电的眼睛》《锡的贡献》《现代的灯》《太阳能》《衣料会议》《人工免疫》《未来的旅行》等。
5.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作品。如科学诗《祖国的春天》《随地吐痰——坏习惯》,科学小品《森林之宝》《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水的清浊》等。在这类作品中,高士其号召人们要科学地认识与开发大自然,保护自然资源,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上述五类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科普创作的显著特点,首先是它的科学性和知识性。高士其在创作这类作品时,有着明确的读者意识与创作目的,那就是在向读者介绍自然万物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大众的自然意识,传达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953年,高士其为少年儿童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知识》的文章,其中的观点正可以理解为高士其“为什么要创作大自然科普”的自白,为我们理解高士其的大自然科普创作提供了一把钥匙。高士其写道:
新中国的少年儿童,都应该学习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准备做自然的主人。要做自然的主人就要学习自然知识。人生活在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一切生活,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光、空气、水、食物、衣服、房屋、家具以及一切日常用品,都靠自然供给,人是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的。
自然界就是物质世界,就是太阳、地球、月亮和星星世界;就是空气、水、土壤、矿石和金属的世界;就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世界。这些东西,有的离我们很远,有的就在我们的眼前。懂得这些东西的形状、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变化发展的过程,就可以使我们懂得怎样去征服它们、利用它们、改造它们,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在自然界里,有各种不同的势力,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洪水、猛兽、地震、火灾、毒虫、病菌都是。学习了自然知识,就能知道怎样去控制它们,战胜自然的灾害。
在自然界里,有各种不同的力量,人类可以利用它们,来替人类做工。在人和自然斗争的历史中,人逐渐地征服了火力、风力、水力、蒸汽、电和原子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自然知识,就会使我们得到这些经验,掌握征服自然的力量。
这段文字集中代表了高士其的自然观,尤其是高士其所表达的“人生活在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的”思想,这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是将自然作为人类的附庸,在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还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下,显得特别可贵。不仅如此,高士其还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反映他的自然观,自觉地将大自然作为文学创作的审美对象,将大自然作为审美反映的主体,以科学的自然观为指导,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们形象地介绍自然、阐释自然,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在自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位置,自然对人类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千百年来始终处于探索之中。探索有多种方式,文学乃其中之一,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索方式,此所谓自然、生死、爱情为文学创作之三大永恒主题。哲学观决定文学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就有不同的关于大自然的文学。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那么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核心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文学就有表现大自然的传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诸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这样描写大自然的名句,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就因其对自然山水的描写而被认作是后来山水诗的雏形。而自晋至唐宋,寄情山水文学作品,已成为文学的重要一翼,涌现出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徐霞客等一大批描写大自然的高手,创造了一个寄情山水的文学时代。像这些以自然为题材的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自然在其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主要还是被当作一种传道移情的工具,自然本身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审美反映的主体。
进入20世纪,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人道主义的温情博爱使人们更进一步将审美的触角深入到大自然,出现了一些后来被称为环保文学或者生态文学的作品,尤其是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这一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抢救珍稀濒危物种的运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也被提上人类持续发展的议事日程,于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才有了新的理解,保护大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才被人们广泛接受,具有现代意识的大自然文学的兴盛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首先是以大自然为文学题材的文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题材概念,即写大自然还不是大自然文学的全部,更重要的还要看其怎样写,还要看渗透在其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凡是那些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生命意识、尊重意识、平等意识、关怀意识的作品;那些反映大自然的生存状态、肯定大自然自身存在的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大自然文学。凡是以自然为道具,将自然拟人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凡是借自然以逃避社会与人生、渲染个人的悲怨情绪的作品都不是我们所说的大自然文学。换言之,大自然文学是将大自然当作大自然来写,是要再现大自然生命状态的原始面貌,还要还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本来面目,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来描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士其以大自然为题材创作的科普作品,表达了科学的自然观,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患难与共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创作的第一批成果,为今后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二)“很需要有一批科普作家来为我们的青少年提供探险记、考察记这一类读物”,“应组织力量,来写关于大自然的科学小品:写鸟、兽、鱼、虫的童话;写大自然探索者的故事”
高士其对自己以关注大自然与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文学创作非常重视,在一部专为少年儿童选编的科学诗集《祖国的春天》里,除《祖国的春天》外,其余12篇作品都是精心挑选的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写大自然的优秀作品,如《太阳的工作》《空气》《土壤——制造植物的工厂》《水的故事(一)》《水的故事(二)》《冬天老人的警告》《时间伯伯》《手的进化》《火之歌》《揭穿小人国的秘密》《小人国人口总检查》《小人国的冬季攻势》。衷心希望少年儿童,“努力学好自然知识,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
在选编作品时,高士其给予“大自然题材”的作品以充分的关注;新时期以来,高士其也更多地选择大自然题材和环保主题作为他创作新作品的重点,写出了《向海洋进军——几位著名科学家的心愿和展望》(1979)、《花时》(1981)、《太阳颂》(1981)和《森林之歌》(1983)等一批大自然文学作品。与此同时,高士其还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来关注大自然,指出“大自然,是科普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内容的源泉”;“自然博物馆应组织力量,来写关于大自然的科学小品:写鸟、兽、虫、鱼的童话;写大自然探索者的故事;画祖国的风光人物;画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对那些有心大自然科普创作的青年作者,更是热心扶植,为他们的新作写序,给予鼓励、肯定和推荐。如《〈火〉序》(1979)、《〈奇妙的大自然〉序》(1981)、《〈生命·衰老·长寿〉序》(1982)、《〈唱给大自然的歌〉序》(1983)、《〈气候风光集〉序》(1984)、《〈智慧的翅膀〉序》(1984)、《〈世界国花集锦〉序言》(1984)、《〈她和森林“恶魔”握手〉序》(1986)等。
在《〈火〉序》里,高士其高度赞扬《火》“这部科学诗,不单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滋养,同时,也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更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因为作品“通过对火的叙述,描写了火是怎样进入人类史前生活,改变人类生活状况,推动历史的前进;描写了火的性质和人类是怎样揭示了火的秘密,由此反映出科学的发展道路的崎岖和艰辛;描写了历史上人类对于火的使用和火造成的危害。同时指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将更好地利用火的力量,摒除火带来的灾难,并对今后火的利用发展,如地热、太阳能、原子能等做了辽阔的展望”。所以,高士其说:“《火》是一部火的发展史吗?不!是一部人类生活的发展史。火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人是有生命力的。在大自然中,人类的发展,正是依据了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才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今天的高度文明。”高士其在这里揭示了自然、人类和社会文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的发展必须“依据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创造了人类社会今天的高度文明”。
高士其还热情推荐郭曰方、杜志民两位诗人创作的科学诗《唱给大自然的歌》,称其“既有对知识的普及,又有对科学的讴歌;既有带着历史线索对科学发展做出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有通过千姿百态不同学科领域挖掘的内在科学规律,对大自然的花鸟鱼虫以及人类本身都阐述出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哲理,赋予人有益的启示”。在《〈智慧的翅膀〉序》里,高士其对作者陈广斌以大自然为题材创作的诗作中表现出的可贵的环保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娴静的白天鹅在湖面上徜徉,美丽的梅花鹿在绿林间徘徊,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鱼儿在碧波里漫游……大自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诗中以优美的笔调,活泼的语言,提醒人们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创造幽静葱郁的生活环境。这些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高士其为张锋、晓宇两位作者创作的大自然探险文学《她和森林“恶魔”握手》写的序言,更是人们了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字,从中更清楚地看到高士其所提倡的大自然文学。高士其写道:
读罢全书,我的心仍久久不能平静。
一是书中那些探险家、考察家坚忍不拔的精神感染着我。近百年来,佳纳、阿克莱、沙勒、福茜等人不避艰难,前赴后继,为了弄清大猩猩的真实面目和保护这一珍贵物种,有的十余年如一日坚持考察,更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这些形象至今仍历历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却。
一是人类发现和认识大猩猩的过程竟如此漫长,这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从17世纪初英国士兵巴特尔见到森林中的“大怪物”算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才初步认清大猩猩的面目。我不记得有别的哪一种动物,花去了这么漫长的时间的。从前对于大猩猩的种种非难和误解,传说、电影、小说里对它的种种夸张、歪曲的渲染,在事实面前被揭破了。我不禁为书中那儿位探险家、考察家所表现的勇气和毅力所深深折服了。
我认为,从书中那些探险家、考察家的身上,表现了以下共同的可贵的品质:勇敢探险、顽强求索的性格;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对考察事业、对野生动物的执着的爱,这些都值得我国的青少年学习和发扬。
本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科学文艺创作,在野生动物(尤其是类人猿)方面写过不少作品。如今这本关于大猩猩的历险记,时间跨度不可说不长(至少有三百多年),涉及的人物不可说不多,但读来环环紧扣,每个章节的末尾又引出下一个故事的悬念,运用了我国章回小说的写法。在这本书里,你既可以读到迷人的传说,热带高山丛林的奇景,人、猿相遇的刹那的特写,又可以读到大猩猩充满人情味的趣闻逸事,还注意随时加以科学的说明,向读者交代了大量的灵长类方面的知识。所感不足的是,对于探险家、考察家的性格、心理的刻画,略显不够充分(而这对于展示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个别段落文字尚欠精练。
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之交,当今的时代需要我们的青少年成为富有理想、敢于探险、勇于创新的新一代。所以我认为,很需要有一批科普作家来为我们的青少年提供探险记、考察记这一类读物。本书作者现在将他们酝酿多年的大猩猩王国的历险记奉献出来,文笔流畅,叙述动人,我相信,广大青少年将会喜爱它的。我还希望有很多的这一类读物问世。
由此可见,高士其的科学文艺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一贯重视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科普创作,不仅自己带头创作了一大批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科普作品,还热心扶植科普作家的大自然科普创作,而且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要将“自然科学通俗化”,“让自然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进入新时期科普创作的春天,高士其更明确提出,“大自然是科普教育的源泉”,要求自然科学博物馆也要在科学普及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主题、形式、组织等方面为大自然科普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人类属于大自然的自然观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主题,更超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认识水平,具有现代大自然文学的启蒙意义: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的场所。
大自然,是科普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内容的源泉。
在博物馆的大厅里,陈列着各种动植物和矿石标本,古代脊椎动物的化石以及其他实物资料,是大自然的缩影。
大自然,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远古人类的生活,都是大自然的过去。
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陶瓷、丝绸、指南针、造纸法、火药、印刷术等,也是属于过去改造大自然的成就。
现在,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由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把祖国山河的面貌,改造得更加壮丽了。
认识大自然的过去,改造大自然的现在,这还不够,还要保护和发展大自然的未来。
我们要保护大熊猫、老虎、四不像;我们要劝劝孩子们,不要扑灭蜻蜓,把它们一网打尽。蜻蜓是专吃苍蝇和蚊子的益虫。也不要杀害青蛙,青蛙在田里能治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所有的益虫、益鸟、益兽,我们都要保护。
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这不只是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事,也不只是有关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的事,而是全民族、全人类的根本任务。
为了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作用。
自然博物馆应组织力量,来写关于大自然的科学小品:写鸟、兽、鱼、虫的童话;写大自然探索者的故事;画祖国的风光人物;画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自然界万物繁衍,生生不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原因就在于:竞争、自由,让活泼泼的生机,创造出百花竞放、万籁争鸣的活泼泼的世界。
大自然属于我们,我们也属于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