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安徽儿童文学发展论析(1 / 1)

一、在恢复中发展的安徽儿童文学

安徽新时期儿童文学是指1976年以后的安徽儿童文学。

1978年,国家出版局、文化部等单位在江西庐山联合召开会议,就儿童读物的出版、评奖、交流、科研和教学等做了认真、细致、具体的规划和部署。12月21日,国务院又批转了由国家出版局等八家单位根据“庐山会议”起草的《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报告》。由此,中国儿童文学开始进入全面恢复时期。安徽的儿童文学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恢复与发展。奚立华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圣火》(1979)、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云海探奇》(1980)、黄国玉的中篇儿童生活小说《神秘的笔记本》(1980)、严阵的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荒漠奇踪》(1981),以及薛贤荣的寓言,赵家瑶、李先轶、谢采筏、潘仲龄的儿童诗等,都是“文革”后第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燃烧的圣火》是一部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江南某城圣母孤儿院这一特殊环境中人们为迎接解放而团结起来反对虚伪主教的长篇小说,共十九章。小说通过十三岁的孤儿荒子在孤儿院的所见、所闻、所行,揭露了主教的虚伪与反动,并在地下党的启发与领导下,自觉加入革命斗争的行列。1949年的春天,党的阳光终于照进这座幽暗的圣母孤儿院,温暖了孤儿们的心田。长篇小说《荒漠奇踪》,通过红军战士司马真美的惊心动魄的革命经历,颂扬了红军战士在极其困难艰苦的境况中,对革命始终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全书21章,以情景交融的抒情笔法,诗一般的语言,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着力塑造了少年战士司马真美生动、真实、感人的形象。

二、安徽儿童文学的新起点

(一)大自然文学创作

“恢复期”安徽儿童文学的发展,在与全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取同一步调的同时,还有一些新的特色。有一些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照儿童文学,并且将创作的题材拓展到更为广阔但又与儿童的心灵成长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刘先平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大自然探险文学创作,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学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刘先平陆续创作了四部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即《云海探奇》(1980)、《呦呦鹿鸣》(1981)、《千鸟谷追踪》(1985)、《大熊猫传奇》(1987)。这些作品,被评论界认为“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大自然文学”。1996年,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樊发稼在谈到刘先平这一时期的创作时,曾有这样的评价:“刘先平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20多年前,就矢志不渝地执着于这样一个重大题材……这在文学创作领域,是一种开创性的创造性劳动,开创性的业绩。”这些具有当代意识的大自然文学创作,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安徽儿童文学的新起点。

在刘先平之外,涉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还有两位重要作家——方君墨和张子仪。他们合作创作了大自然游记小说《神奇的黄山》(1981)、大自然散文《花儿开在你心上》(1985)等。

《神奇的黄山》以兄妹游览黄山为线索,形象地描绘了黄山的秀丽风光,介绍了那里的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展现了那里雄伟壮丽的群峰,栩栩如生的巧石,苍劲多姿的青松,变幻莫测的云海和四季宜人的温泉。浅显的语言,并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

《花儿开在你心上》是一本描写花朵的别开生面的散文集。作者采用观看电影的手法,展示了20余种色彩绚丽、形态各异的花朵。这些花朵生活在春、夏、秋、冬,生长在高山、平原、水面和屋顶,开放在白天和夜晚……作品对这些花朵的某一特性都给予拟人化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它们高尚的品德,美好的心灵,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在陶冶读者心灵的同时,让人们从情感深处,热爱自然,珍爱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环境。

(二)儿童诗创作

在大自然文学之外,儿童诗也是20世纪80年代安徽儿童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儿童诗诗人,其代表作家有:赵家瑶、李先轶、谢采筏、潘仲龄等。谢采筏的《小鸵鸟》(1980)、《在植物王国里》(1981),潘仲龄的《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1981),赵家瑶的《爬》(1985)、《梅花鹿》(1986)等,均被收入《中国儿童文学大系·诗歌卷》。李先轶的《彩色电视进山坳》《小红花》《伞花花》《月儿弯弯》《我和小树比着长》,赵家瑶的《小白鹅上学校》《大山》《什么叫》《梳子弯弯像月牙》,谢采筏的《天上的宝石花》和潘仲龄的《雪》等,均收入《中国新童谣选》。这些童诗童谣,意趣盎然,易诵易记,来自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得到广泛流传。不少诗人的第一部儿童诗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如谢采筏的《宝石花园》(1984)、赵家瑶的《小宝贝的歌》(1984)、潘仲龄的《春天的世界》(1985)、李先轶的《花蝴蝶》(1986)等。

三、走向繁荣的安徽儿童文学

经过十年的积累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安徽儿童文学已表现出种种繁荣的景象。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积极营造发展安徽儿童文学的良好环境

新时期以来,安徽儿童文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受到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联、省作协的高度重视与关注。1986年6月,安徽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成立,侯永任名誉主任,刘先平任主任,边子正、徐瑛等任副主任,王正刚为秘书长。省教委、省广播电视厅、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共青团安徽省委、省妇联、省总工会等为协办单位。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安徽儿童文学发展的新举措,为安徽儿童文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多种形式的儿童文学活动

安徽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儿童文学发展的活动。首先是决定自1987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儿童文学评奖。1987年,在儿童文学作家与青年美学家对话活动中,共同研讨儿童文学创作情况,并对具体作品进行研讨,既提高了作家的审美意识,又让评论界了解了作家,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安徽儿童文学评奖;1989年第二届安徽儿童文学奖也如期举行。两次评奖,有《呦呦鹿鸣》《野鸭洲历险记》《求药记》《神秘的笔记本》《春天的世界》《春天·童年》等作品先后获奖,极大地鼓舞了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其次,组织一系列创作研讨活动。1988年9月23日,“沪皖儿童文学笔会”在安徽歙县召开,两地的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编辑40余人参加了会议。应邀而来的王一地、蒋风、浦漫汀、何紫等还分别介绍了海外各地的儿童文学现状与发展趋势,借此作为发展安徽儿童文学的参照,对安徽儿童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989年,“皖台儿童文学研讨会”拉开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序幕。7月11日至23日,台湾儿童文学研究会林焕彰一行七人,首抵安徽,然后到上海、北京等地进行儿童文学交流活动。

1990年,安徽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接待了苏联儿童文学作家代表团访问安徽,就中苏儿童文学进行交流;同年,还组织编选了《安徽省儿童文学作品选》,分诗歌、童话、寓言、散文、小说五个部分,收录代表性作品48篇,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91年,刘先平应邀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儿童文学和安徽儿童文学的发展,受到与会者的热烈关注,为安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

1993年,为适应安徽儿童文学形势的发展,根据上级指示,安徽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更名为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此后,又主要做了以下十件事:

1.1993年,在马鞍山举办题为“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澳大利亚的邦伯瑞教授、美国的艾莉教授,介绍了国际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这为安徽作家了解世界儿童文学发展趋势,早日走向世界做了准备。

2.1994年,与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安徽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安徽省首届保险杯幼儿文学、幼儿歌曲大奖赛”,获奖作品集——《系红丝带的小鸽子》,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3.1995年“六一”前夕,举行儿童文学座谈会;同年组织了“安徽省首届儿童剧创作‘小百花’奖”活动,14部获奖作品结集为《获奖儿童剧本选》,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4.1996年9月,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研讨会;10月,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青年出版社、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联一起,在北京联合举办“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研讨会。

5.1998年,策划安徽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丛书——《天柱文学丛书》。第一辑包括徐瑛的长篇小说《都市里的乡下少年》、雪涅的长篇小说《月亮溪的童话》、雪涅的短篇小说集《十五岁的风景》、戎林的短篇小说集《摇曳的烛光》和杨老黑的短篇小说集《猎犬和它的主人》,共五部,80万字,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6.1999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编选《安徽文学五十年·儿童文学卷》,分小说、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科学文艺等六个方面,收录了安徽作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91篇(部),50余万字。

7.2000年10月14日至21日,举办“安徽儿童文学创作会暨安徽儿童文学研讨班”。著名儿童文学家束沛德、樊发稼、金波、张美妮、王泉根、徐德霞、张明照等应邀参加会议并为研讨班学员授课。会议就“安徽儿童文学创作的现状与未来”“安徽儿童文学新人的培养”以及“安徽儿童文学的大自然文学特色”等三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交流,并成立了安徽“大自然文学创研中心”。会议期间,增补薛贤荣为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蜀、韩进为副秘书长,一批青年作家被选入常务理事会,同时决定举行第三届安徽儿童文学评奖,参评作品的出版及发表时间为1989年至2000年。

8.2000年12月,在“安徽省青年作家创作会”期间,召开“大自然文学创研中心”会议,进一步落实发展“大自然文学”的规划。

9.2001年2月,举办“王蜀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小霞客华东游》作品研讨会”。

10.2001年3月,在合肥幼儿师范举办“刘先平新作‘中国Discovery书系’(四册)作品研讨会”。

(三)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老中青相结合、稳定的作家队伍

各项儿童文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儿童文学的氛围,也为作家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老一辈作家的带动与扶植下,儿童文学新人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老中青相结合、稳定的作家队伍。

老一辈的作家仍笔耕不辍,陆续有作品问世,如:方君墨(诗集《写在树叶上的歌》,1988)、边子正(长篇小说《魔窟脱险记》,1988)、祁小林(长篇小说《风雨摇篮》,1990)等。中年作家更是发展安徽儿童文学的中坚力量,队伍最为庞大、代表作家有:刘先平、徐瑛、薛贤荣、戎林、赵家瑶、谢采筏、潘仲龄等。青年作家成长很快,队伍整齐,成绩突出,充满朝气。他们是:杨老黑、陈曙光、李志伟、伍美珍、王蜀、韩进、方志平、王蔚、王国刚、韩新东、谭旭东、邢思洁、敬勇、李秀英、陈忠义等。

从体裁来看,从事儿童小说创作的有:刘先平、戎林、徐瑛、边子正、祁小林、金萍、周德钿、海涛、王世才、姜义田、宋知贤、徐善新、徐金星、杨老黑、陈曙光、雪涅、伍美珍、王蜀、王蔚、王国刚、阎亮等;从事童诗创作的有:方君默、谢采筏、赵家瑶、李先轶、潘仲龄、陈所巨、欧澄裁、程谱、韩新东、谭旭东、邢思洁、敬勇、李秀英等;从事童话、寓言创作的有:薛贤荣、陈忠义、张玉庭、祁小林、戎林、吴谨如、李志伟、杨老黑等;从事散文创作的有:刘先平、戎林、方志平、邢思洁、王胜龙、陶继森等;从事科学文艺创作的有:苏平凡、胡世晨、程富金、司有和、孙述庆、王国刚等;从事幼儿文学创作的有:方君默、赵家瑶、李秀英、吴彦琳、江全章等;从事儿童剧创作的有:王胜龙、房曼之、郭辉、李琦、李平、程小艺、陈次方等;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的有:刘先平、薛贤荣、巢扬、韩进等。

(四)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儿童文学界的肯定与好评

作家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果实。安徽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全国性的儿童文学评奖中引人注目,除“安徽儿童文学奖”外,在全国性的儿童文学评奖中,安徽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每每榜上有名。譬如,1982年,刘先平的《云海探奇》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1997年,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五部)同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并被推荐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另有大自然探险散文集《山野寻趣》, 1989年获“新时期优秀少年儿童文艺读物奖”,并被中国青年出版社选入《希望丛书》;1999年,《山野寻趣》(增删本)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王蜀的大自然旅游文学《小霞客华东游》(2000年,作为《小霞客游记丛书》之一种)同时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奚立华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圣火》、鲁彦周的中篇小说《找红军》、陈永镇的《数数看》(美术)获第二届(1954—1979)“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三等奖。严阵的长篇小说《荒漠奇踪》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1980—1985)“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方君默、张子仪的《神奇的黄山》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1981)。陈忠义的寓言集《枫树的遭遇》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二届“金骆驼奖”优秀创作成果奖(1998)。此外,历年来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的作家作品还有:刘先平的大自然散文集《红树林飞韵》(1997)、薛贤荣的寓言集《老鼠与神灯》、陈忠义的寓言集《枫树的遭遇》、李秀英的儿歌集《娃娃歌谣》(四册)、方志平的散文《送别我的阿母娘》《红泥小手炉》等。青年作家李志伟、伍美珍的作品在小读者中特别受到欢迎,在《少年文艺》《故事大王》《东方少年》《小学生之友》《少年报》等报刊由读者投票评选的“好作品”奖中,他们的作品获奖频率很高。1997年至2000年的三年间,李志伟的作品每年获奖,获奖作品有《拯救地球》《鲸王的决断》《与星星有约》《奇异的一课》《最高机密》《侦探小说家的奇遇》《时光邮筒》等。伍美珍的报告文学《雨季心事》《卡通女孩YOU》连续两年(1999、2000)获《少年文艺》(上海)小读者投票评选的“好作品”奖。此外,杨老黑的作品也曾多次获奖。

安徽作家的作品在台湾地区产生了良好影响。新时期以来,安徽作家在台湾地区发表、出版的作品近千篇(部),其中有不少作品获奖。如:戎林的中篇小说《九龙闯三江》(1993)获台湾地区第一届“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二等奖,《采石大战》(1997)获台湾地区“杨唤儿童文学奖”;陈曙光的中篇小说《重返家园》(1994)获台湾地区第二届“九歌少儿文学奖”。

(五)高擎“大自然文学”旗帜,走特色发展道路

在2000年10月举办的“安徽儿童文学创作会暨安徽儿童文学研讨班”期间,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通过对安徽儿童文学成绩的回顾,认识到安徽儿童文学的突出成就与最大特色,是以刘先平的五部“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为代表的“大自然文学”,是刘先平率先在我国文学界(不仅是儿童文学界)树起了“大自然文学”这面旗帜,让大自然文学成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安徽儿童文学的发展应该承继这一优良传统,高举“大自然文学”的旗帜,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学特色为我国儿童文学在21世纪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在刘先平突出的创作成就与创作示范下,一批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如陈曙光、王蜀、程亚星、汪少飞等也自觉地走向大自然,创作了一些有影响的大自然文学作品,成为发展大自然文学的一支有生力量。加之安徽地处江淮,有驰名中外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等美妙山水,这些都为作家深入大自然、创作大自然文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提出:要把“大自然文学”作为安徽儿童文学的品牌来做,当作安徽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来提倡,集中一部分作家的创作力量,以大自然为创作母题,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大自然文学作品,高举“大自然文学”的旗帜,形成集团优势,力争将安徽建设成我国“大自然文学”的创作基地。同时鼓励作家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作题材与创作样式,共同营造安徽儿童文学的繁荣局面。为推动安徽“大自然文学”的发展,“大自然文学创研中心”还对安徽大自然文学的创作、出版与评介做了全面规划。

四、重要作家作品

(一)以刘先平为代表的大自然文学创作

安徽儿童文学的突出成就与最大特色,是以刘先平为代表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刘先平是我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积极倡导者与奠基者,在刘先平的创作示范下,安徽还有一批儿童文学作家自觉走向大自然,创作了一些有影响的大自然文学作品,如陈曙光、王蜀的大自然旅游探险文学创作等。

1.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

刘先平(1938—),安徽肥东人。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安徽省儿童文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1957年开始发表处女作《儿山与母山》。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师、编辑。1963年起搁笔15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结识了一批在野外考察的动物学家,使他有机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山野中丰富多彩、喧嚣繁荣的动植物世界,认识到新兴的自然保护事业的意义以及引导青少年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爆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为他后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文革”结束后,重新准备文学创作的刘先平,毅然放弃他已有成绩的诗歌、散文与美学研究,以一个作家的敏锐与教师的天职,结合他多年野外考察动植物的体验,将审美的视野投注于大自然,二十年如一日,写下了200万字的“大自然探险文学”,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树起了一道充满生机的绿色风景线,成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的一面旗帜。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6年至1987年的十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作品形式是四部描写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1980)、《呦呦鹿鸣》(1981)、《千鸟谷追踪》(1985)和《大熊猫传奇》(1987)。《云海探奇》被评论界认为是“开拓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新领域——大自然保护文学”。前三部长篇小说初稿均完成于1978年至1981年间,都是以安徽的黄山为背景而创作的大自然探险文学,不仅故事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在创作题材、主题、风格上,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但又各自独立,堪称“姊妹篇”。而这四部长篇小说又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描写在猿猴世界、梅花鹿世界、鸟类世界、大熊猫世界——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受到特别关注。1996年,刘先平将这四部长篇小说进行了修订,与稍后出版的大自然探险散文集《山野寻趣》(1987)一起,结集为“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代表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于1997年同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并被推荐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中的《山野寻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1987年至1997年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第二个十年。主要作品是三部大自然探险纪实散文,即1987年出版(1996年修订重印)的《山野寻趣》、1997年出版的《红树林飞韵》和1999年出版的《东海有飞蟹》,计50余万字。《山野寻趣》曾获“新时期优秀少年儿童文艺读物奖”(1989),《红树林飞韵》曾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安徽图书奖”(1998)。这三部作品是刘先平对大自然探险文学创作的又一次实践,尤其是作者在《山野寻趣·后记——热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中对自己创作大自然文学的表白,更是人们解读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奥秘的一把钥匙。1994年,刘先平的《在大熊猫故乡探险》一书出版。

1999年以后是刘先平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图文并茂”的纪实文学——“中国Discovery书系”,由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出版,包括《寻找树王》《野象出没的山谷》《黑叶猴王国探险记》和《从天鹅故乡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以往的创作相比,该套丛书有三大特色:一是形式的特别。采用大量彩色写实图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文字相互补充,给人亲临其境的阅读快感。二是西部题材。四部新作写的是作者在西部探险的经历,告诉人们,西部不是只有荒凉、原始、落后与野性,还是一个未受到人类破坏的世界,不论是黑叶猴王国,还是野象出没的山谷;不论是寻找树王之路,还是从天鹅故乡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都一样地壮美、神奇、充满活力,是认识西部的好读物。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四部作品表达了作者的强烈心声:“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人类唯一的保护区!”作者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强调了环境对于生物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环境对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综观刘先平的创作,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揭示动植物世界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奥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科学探险与亲身体验为创作素材,将纪实与审美相结合,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他的作品融文学性与科学性、探险性与儿童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环保意识与生存意识、发展主题与爱国情愫于一体,始终保持有一种主题的严肃性、内容的神秘性、情景的生动性以及阅读的新鲜感,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不仅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大自然探险文学或称其为大自然保护文学,而且在审美视角、审美情趣上也使当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2.陈曙光、王蜀的大自然文学创作

陈曙光(1964—),安徽萧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萧县文联副主席。1997年以前,以小说、童话创作为主,作品有:中篇小说《刀》,童话《神燕》《金凤凰》《乌鸦婆婆》,童话诗《鸡蛋的苦恼》等;同时还与人合编有《安徽民间文学集成·萧县卷》,包括故事、谚语、民歌三册。其中1994年,是他创作的丰收年,在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了两部少年小说:《雪地菠萝》和《重返家园》。其中《重返家园》获中国台湾第二届“九歌少儿文学奖”第一名。小说描写卖艺人“憨爷”,如何以爱心收留、安抚、感化流浪的小孩,再送他们“重返家园”;负气出走的小学生亮子,与一生充满传奇、满身本事的“憨爷”相逢,由此发生了一段人生奇遇。小说出版后,被认为是“一部感人泪下的少年小说,生动地描写出了行侠仗义、正直、善良等中国社会的人间温情;对受委屈的孩子的心理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全篇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桂文亚在获奖评语中,称道该书具有“成熟的小说架构,繁复交错的情节,情义兼具,更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部具有“深度与力度”的优秀作品。

1997年以后,陈曙光又出版科幻小说《戈尔登星球奇遇记》(1997)和童话《奇奇庄园》(1999年)。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重点,已开始投放到“大自然文学”上。1997、1998、1999、2001年,他四次自费到中国的西部去探险,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向西……作者被粗犷、神奇的西部震撼了:“戈壁滩,一望无际的漫漫戈壁滩!灰、白、黑、褐色大小石头遍布的荒原,干涸弯曲延伸的古老河床,少有的几簇低矮红柳,野风卷起的垂直旋风……火车跑了整整一天,我竟没有发现一个人影,只有道轨旁树立的一排电线杆蜿蜒前伸,让我明白:前面是有生命迹象的地方。”走进陌生、探究好奇、挥洒**,作者将自我融会到大自然中,不仅用生动的图片艺术地记录下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之美,还用美妙的文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000年,陈曙光在台湾幼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旅游探险摄影文学——《丝路,雅克西》和《环游塔里木》,以他的亲身经历与生动形式,告诉孩子:“中国很大,西部很美!”读他的作品,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关于中国西部,不光是儿童,即使是成人,也应该进行知识的更新,或者说更正,它包括历史的、自然的、人文的……陈曙光的大自然探索摄影文学,不仅适应了读书时代的文学欣赏需要,而且还是少年读者了解西部、了解大自然的好读物,成为安徽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又一收获。

王蜀(1963—),198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省儿童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8年发表童话《藕》后,主要创作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童话。2000年出版游记体长篇小说《小霞客华东游》,该书作为“小霞客游记丛书”(十册)之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冰心图书奖”。小霞客徐小松从华北回来后,又与小眼镜一起,踏上了游华东之路。他们从江苏出发,至福建、浙江、安徽,再回到江苏,结束于上海,全书40个短篇,选取沿途40个有代表性的经典景点,通过小霞客的眼睛介绍给青少年朋友。向青少年展示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与大自然生命多姿多彩的同时,陶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探索精神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正是新一代少年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正如著名儿童文学家浦漫汀教授在主编致辞中所说的:“徐小松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代表了中国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在旅游探险的活动中认识大自然,认识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中汲取知识的力量。徐小松的旅游探险活动,体现了徐霞客旅游探险精神的延续性,从中他们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努力创新,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争做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这也是“小霞客游记”出版的目的和意义。”“小霞客游记”的成功,为安徽的大自然文学园地又增添了一片新绿。

(二)徐瑛、戎林、薛贤荣、潘仲龄等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徐瑛(1939—),安徽太和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阜阳市文联主席。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向阳院的故事》《并非英雄的故事》《野鸭洲历险记》《天鹅恋》《都市里的乡下少年》等。20世纪60年代,徐瑛以中篇小说《向阳院的故事》加入儿童文学,一举成名,被誉为“文革”期间最有影响的儿童小说,并出版英、日译本。徐瑛的创作主要以农村及小城镇的儿童生活为题材。进入新时期,他出版的中篇小说《野鸭洲历险记》(1987)、长篇小说《都市里的乡下少年》(2000),也是如此,它们与《向阳院的故事》一起,塑造了20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少年形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向阳院的故事》描写的是亳州城东门里“向阳院”的一群孩子,在石头爷爷的指导下,利用暑假支援公路建设的故事。小说塑造了黑蛋、雪花、铁柱、山虎子等孩子的集体形象。《野鸭洲历险记》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乡村为背景,染马庄大名鼎鼎的“海军司令”赵水龙,学习成绩落在人后。暑假中,在外地工作的爸爸给他请来一位“小老师”陶小钏。小钏是城里“洋姑娘”,水龙心里不服她,设置一道道生活难题捉弄她。后来,通过实践,特别是通过去野鸭洲考察野生动物时,经历一段鲁滨孙式的奇险生活,赵水龙才有了转变,开始崇敬她,佩服她,直至不愿意离开她。作家大胆地将细腻的笔触深入到少男少女的心灵,描摹了他们美好的情感世界,歌颂了少男少女间的纯真友谊。《都市里的乡下少年》的少年主人公已经走出了乡镇,来到了都市,面对陌生的世界,他们的情感经历磨炼。

小说通过杨明亮、韩小红等农村少年转学城市后的一系列遭遇,在家庭、社会、学校的广阔背景下,曲折地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期少年多姿多彩的生活。

徐瑛的儿童小说,十分注重故事性,情节跌宕,可读性强;人物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厚,有很强的时代感。

戎林(1946—),安徽阜阳人。196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马鞍山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天地》杂志主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发表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等作品500余万字,出版作品30余部,作品多次获奖,有的还被编入教材,拍摄成电视剧。

进入新时期,戎林的创作重点在中、长篇小说。1980年至2000年的二十年间,共创作《求药记》(1984)、《采石大战》(1987)、《九龙闯三江》(1993)等九部中、长篇小说;出版《神奇的采石》(1981)、《小狐狸刮胡子》(1981)、《将军与强盗》(1987)、《戎林童话公司》(1990)、《吃青草的老虎》(1997)、《摇曳的烛光》(2000)等12部作品集。其中《求药记》获“安徽省优秀儿童小说一等奖”,《九龙闯三江》获1993年中国台湾“九歌少儿文学奖”二等奖,《啄木鸟你在哪里》获1993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采石大战》获1997年“安徽文学奖”、台湾地区“杨唤儿童文学奖”,散文《认识父亲》获1998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戎林的创作一半以上是儿童文学,又以小说与童话创作的成绩最为突出。然而不论是小说、童话还是故事,戎林的写作灵感都来自生活,如他所说的:“我的故事不是空想的……”每到一个地方,住下来,他就和当地的人一块儿生活,而他的老家阜阳农村更是他每年必去的生活体验基地。以他获台湾“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创作奖”的中篇小说《九龙闯三江》(1993)为例,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农村与农民相处,收集资料,书中男主角九龙拎着十斤香油进城探亲的情节,就是在与农民闲聊中得来的。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戎林看重的是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人物的性格一旦形成,又会主动铺设情节,与作者一起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除重视人物、情节与故事性外,戎林还特别重视细节的刻画,把真实的细节看作故事的血肉。至于教育性,他是不赞成直接的道德教训的,用他的话说,是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喜欢那一套”!

薛贤荣(1950—),安徽肥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儿童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长期致力于寓言文学,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寓言家”之一。1991年,出版我国第一部《寓言学概论》。此后,陆续出版寓言集《小猴躲雨》(1989)、《否否先生》(1991)、《国王与海盗》(1995)、《四季寓言》(1996)、《老鼠与神灯》(1997)、《太阳结婚》(1998)、《狼兄弟猎驴》(1999)等九部。专著《寓言学概论》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寓言《青蛙博士》获“安徽省1979—1985年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三等奖,《伊索的园子》获1988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创作优秀作品奖”,《老鼠与神灯》获1998年“冰心儿童图书奖”“安徽图书奖”,《学生与哲人》《打猎的狗与看家的狗》《科学家与疯子》分别获1990、1998、2000年上海“《少年文艺》好作品奖”。

对于自己的寓言创作,薛贤荣曾在《太阳结婚·序言》中自述道:“我自幼爱好文学。自上初中开始,不间断地写作与投稿,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剧本、曲艺等,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我都染指过,写得很苦,也发表不少,但总的说来,收获不大。在大学中文系,我很喜欢‘外国文学’这门课,当学完《伊索寓言》后,突然对寓言这种文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尝试写了几则,居然有了良好的反应。从此一发不可收,时间精力渐渐聚焦于这种小小的精灵,完完全全成了伊索信徒。”所以,他的寓言创作,也深受伊索寓言影响,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或嘲讽愚昧、赞颂聪慧,或锥刺邪恶、张扬正义,熔故事与哲理于一炉。如成名作《小猴躲雨》,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通过戏剧性的故事,讽刺了那种遇事只知道“开始研究”,却不肯“亲自动手”的坏作风。像《伯乐相马》《千里马和蜗牛》,都是寓意深刻、讽刺入木三分的力作。有的寓言,篇幅很小,如《肥皂的友谊》《青蛙博士》等,仅百余字,其中蕴含的哲理却异常深刻,发人深省。

潘仲龄(1944—),安徽怀宁人。安徽省儿童文艺家协会理事。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发表儿童诗1600余首,出版《春天的世界》(1985)、《春天·童年》(1988)等多部诗集,分别获得安徽儿童文学二、三等奖。1985年,诗集《农家人的手掌》,由早稻田大学讲师中野淳子翻译,日本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出版;《农家人的手掌》《油菜花那么黄,那么香》等篇还被编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文教材(1986)。在国内,潘仲龄的儿童诗也获得好评。《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被选入教育部编写的《中等师范语文教科书阅读文选(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儿童诗《老师的白发》获“《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不少诗作还被选入《中国幼儿文学集成(1919—1989)》《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中国当代优秀儿童文学精品》《中国儿童文学50年精品库》等十多部选集。

1982年,潘仲龄在《朝花》儿童文学丛刊第七期,发表成名作《为了有个美丽的春天(外四首)》。早期代表作是1985年出版的诗集《春天的世界》。该诗集分《春天的世界》《我们的山乡》《我们是孩子》三辑,共59首。翻开这本诗集,你将看到:江南山乡在春的沐浴下婀娜多姿、风采绚丽的风光;山村农家晨耕暮归、炊烟袅绕的画卷;尤其是少先队员以行动慰藉老师的纯真童心以及他们神奇而又变幻的理想、高尚而又稚朴的情趣,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潘仲龄在台湾发表的儿童诗达300多首,受到广泛关注。

(三)杨老黑、李志伟、伍美珍、谭旭东、方志平等青年作家的创作

杨老黑(1968—),原名杨永超。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阜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发表各类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100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儿童文学选刊》等选载,曾获《儿童文学》杂志创刊30周年征文“佳作奖”,公安部(1995)“金盾文学”二等奖,首届“新世纪公民”儿童文学联合征文“佳作奖”等多个奖项。2000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猎犬和它的主人》。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这样评价杨老黑的创作:“杨老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他的家乡农村,并以博爱为题旨,文笔优美,清新自然,淳厚朴实,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想象丰富,语言幽默,富有儿童情趣。在创作手法方面,他勇于探索,力求推陈出新,不落窠臼。《地丁婆婆》和《满月》是杨老黑的代表作,以此为例进行评析,似可管中窥豹。”(《儿童文学》,1998年第12期)童话《地丁婆婆》(《儿童文学》,1993年第3期)采用象征与变形相结合的技法,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地丁婆婆”——她神通广大,又朴实无华;既威武尊严,又慈祥可亲;生动风趣,又富有人情味。作者融生活真实、幻想与情愫于一体,赋予这篇作品以美好韵致,读来犹如一首散文诗。中篇小说《满月》(《巨人》1997年,第1期),以作者的家乡牛屎凹为背景,展现了农村皮影艺人乐乐从青年到老年那荣辱交织、悲欢离合的一生。故事温婉凄美,作者的笔触饱蘸情感,情意真,意境美,感人至深。

《猎犬和它的主人》是杨老黑的第一本作品集,收入《老人·苍獾·雪》《牛屎凹漫记》《我们村的孩子们》《乡村孩子的乐章》《猎犬和它的主人》等19篇中短篇小说,多侧面地反映了当代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集中展示了杨老黑的创作成绩。

李志伟(1973—),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会员。1995年出版处女作中篇童话《阿里巴巴山洞历险记》。主要作品有13部中、长篇童话:《欢乐失踪奇案》(1996)、《吹牛大王新冒险》(1999)、《霹雳果传奇》(1999)、《玩具爸爸》(2000)、《克隆风暴》(2000)、《重返未来》(2001)等,同时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巨人》等报刊发表童话等作品四百余篇,其中《拯救地球》《与星星有约》《时光邮筒》等作品获得小读者投票的刊物“好作品”奖。

关于自己的创作,李志伟说过:“我学写童话,主要就是模仿郑渊洁……所以,我的童话也可以归在热闹派里,但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即现代感比较强,有幽默感。毕竟我与郑渊洁是不同时代的人,我更喜欢高科技和更加夸张的想象。”这段话为我们认识李志伟的童话,提供了一条思路。作为多产作家的李志伟,作品的题材都是他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发现与提炼的。他平时就备一个小本子,记下生活中的一些火花,如《特殊商品》《超人学校》《健康银行》等作品的题材,就是这样获得的。有了题材,再根据童话的幻想法则来构思,譬如,银行是用来存钱的,存进去的钱是为着今后用,那么,要写童话,就设想有这么一个银行,不是存钱,而是储存健康,年轻时将健康储存起来,为老的时候用。于是,就有了《健康银行》的构思。而在具体的作品结构上,李志伟最常用的是一种“戏剧结构”,即“向下一波三折”:开头就吸引读者,然后情节一波三折,最后在**处结束,并习惯于用一句话点出全文主题。所以,李志伟的童话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切合小读者阅读心理,在少年儿童中有一定影响。

伍美珍(1966—),笔名汐子,安徽屯溪人。198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儿童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少年博览》杂志社主任编辑。1999年开始涉足青少年题材创作,作品因贴近青少年生活而引起关注。短篇小说《穿浅棕色短大衣的女孩》(上海《少年文艺》,1999)、《我的爱情鸟要飞走了》(上海《少年文艺》,2000),分别被《儿童文学选刊》和《中国儿童文学》选载。报告文学《雨季心事》《卡通女孩YOU》获《少年文艺》2000年“好作品”奖。2000年,出版报告文学集《雨季心事》和《花季心雨》、少儿法律故事集《写作文惹上的官司》及长篇青春小说《青梅竹马》。2001年,由她撰写脚本的长篇卡通故事《做好孩子》以及由她主编的《YES时代丛书》(包括《动漫先锋》《科幻奇兵》《网络战士》三部)先后出版。

伍美珍的作品,采纳了当代青少年熟悉的新鲜语言,注重人物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可读性,排斥生硬的说教,并适当吸收了卡通漫画、网络文学等新型文化特点,对青少年读者有着较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著名作家竹林称誉《青梅竹马》是一部“融青春感受与传统意识为一体、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的小说”。《花季心雨》被评论界认为是“贴近青少年生活,手法新颖”的少年文学新形式。《YES时代丛书》也因其“为素质教育喝彩”的时代精神,一出版便得到广泛关注。

方志平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儿童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篇,又以散文为主。她的散文多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描写的是给她幼时的心灵成长带来震撼而终生难忘的人和事;与童年生活相关的母爱亲情与伙伴友情也自然成为她散文的最主要内容,而对母爱的礼赞与对童心的赞美,便使得她的散文成为纯美清新、充满阳光般关爱温暖的“爱与美”的文学——她灌注于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感,清纯、晶莹,犹如吸自然之灵气的露珠,是蕴藏在她心灵深处的美好人性的升华。代表作为两篇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的《送别我的阿母娘》(1999)和《红泥小手炉》(2000)。

《送别我的阿母娘》以讴歌无私、博大、富有牺牲精神的母爱为主题,写她生命中“有幸”“遇着两位阿母娘”:一个是她的生母,生她养她十三载;一个是她的后母,爱她疼她二十年。后母是在生母离去一年后,来照顾这个家的。孩子们都还没有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解脱出来,所以无法接受她,由此给了她许多难堪。然而后母都将这一切默默地承受下来,无怨无悔地和父亲一起,竭尽全力,将孩子们培养成人。她用博大的爱,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但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报答她的时候,她却在一个飘雨的春天的夜晚,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她疼爱的孩子们。她是在红杜鹃盛开的时候来的,又是在红杜鹃映红山岭的时候去的。每当红杜鹃盛开的季节,思念的苦痛犹如杜鹃啼血,蚕食着作者的心灵;无尽的哀思化作深情泣诉,送别心中的阿母娘。思念阿母娘,讴歌母爱,尤其是将母亲对于女儿的爱与女儿对于母亲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泣如诉、如醉如痴,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

《红泥小手炉》述说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童年的作者与小伙伴杏子的生死友情。“我”与杏子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同班同桌。她有一只用红泥巴做成的小手炉,是我冬日里的温暖,我们友情的象征。可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夜里突发脑膜炎,早晨就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学校、老师与朋友,永远地离开了她心爱的小手炉。作者不禁诘问道:“上苍,你为何不能怜惜,这冰雪聪明的一个小女孩?太完美的人或事,就一定不能长久吗?!”杏子把小手炉留给了作者,把最后的温暖留在了作者的心间。作者则用极其洁净而柔美的文字,在杏子二十周年的忌日,为她编织了最美的花篮,奉献在杏子的灵前。一个悲戚的故事,一段真实的情感,还有呼之欲出的人物,都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谭旭东(1970—),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报刊发表大量诗作,其中长篇少儿朗诵诗《十六岁的歌》获江苏“《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部分诗作收入《安徽文学50年·儿童文学卷》和《全国儿童文学作品精选》。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将他的儿童诗称作“心灵开的花”,并热情为他的诗集《妈妈的眼睛》作序。在《序》中,金波写道:“读旭东的儿童诗,我好像看见诗人牵引着孩子的手,一路观赏着大千世界中的美景,教他们学会观察、感受、领悟;即使那些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琐细事物,都在诗人和孩子们的想象下,幻化出天地间至美至真的景象了。”又说,“旭东的这些小诗不造作、不堆砌。用字不多,却写出了情趣和意境。读起来舒展流畅,飘逸着孩子所特有的清新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