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建设原创儿童文学的和谐生态(1 / 1)

一、原创儿童文学的含义

评判一部儿童文学读物是否为原创作品,应从三个方面来考量:1.由本土作家创作的;2.首次正式发表(出版)的;3.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供读者选购的文学作品。

本土作家的作品,引进的不能算;作家创作的作品,编写译述的不能算。编写译述的作品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创作成分——这里的“创作”类似于创新,是局部的非本质的创作——原创作品中的“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是从无到有“诞生”的新作品;首次发表出版,非首次的不能算;出版后放在仓库里,未被摆上书架或未被读者购买的也不能算。尚未被市场或读者“发现”的作品,还只是潜在的、非完全意义上的作品。因而我们评判当下原创儿童文学现状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销售情况,又因为销售统计的繁杂不便,统计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量便成为一种简易的可能。由此可见,原创儿童文学的生产涉及创作、出版、销售亦即作家、编辑、读者三大基本要素(环节),是一个“鲜活”的生产流程和一个“自足”的产业系统。没有作家的创作,原创儿童文学就成为无源之水;但没有编辑出版,作家的创作只能是胎死腹中的“习作”,不能算作原创作品;即便过了这两道“工序”,没有销售与读者阅读行为的发生,原创儿童文学的生产仍然不能正常进行——产品的市场命运对再生产有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创作、出版、销售三大生产流程中,出版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而这个环节不通畅,出现严重的“肠梗阻”现象,是当下发展原创儿童文学的最大症结所在,这也是由出版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出版对于原创儿童文学的意义

作家有创作的自由,创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私人行为。创作是作家的权利,作家却没有出版的权利。出版是一种社会行为,不仅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经济,还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出版者选择文学出版的前提也必然是“有利可图”,遵循供求关系的法则,这种“趋利”(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选择的结果之一,就是出版可以不选择文学(出版在文学之外有多种选择)而且“过”得很好,选择了文学可能要付出更多;出版掌握着文学生产的主动权、“准生证”,面对出版选择,作家往往充满抱怨却又无能为力——作家的创作只有通过出版才能成为我们所说的“原创作品”。创作与出版、作家与编辑的矛盾,也因此有愈演愈烈之势。只有那些受到市场和读者欢迎的少数几位作家,才能享受“出版自由”的特权——儿童文学出版中出现的秦文君现象、杨红樱现象,就是如此,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出版不是不关注儿童文学作家、不关注儿童文学创作,而是受到“利己”原则的驱动,只对那些能够给它带来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名家名作感兴趣,一旦发现一个“杨红樱”,出版者都蜂拥而上,甚至恨不得将其“包”下。你能说出版者不关心儿童文学吗?而现实的情形是:作家抱怨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出版社的重视和出版;编辑抱怨好的作家作品太少,即使出版了也难以得到市场与读者的认可;读者则抱怨作家和出版者,不能为他们生产优秀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至此,作家、编辑、读者都对当下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现状感到严重不满。

三、儿童文学原创生态令人忧虑

多年以来,作家的创作不可谓不努力,但作家努力了,创作就一定繁荣了吗?出版者不可谓不努力,但出版者努力了,文学就一定发展了吗?很显然,没有作家与出版者的努力,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就无从谈起,但仅有作家与出版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作家和出版者只是整个原创儿童文学生产流程中具有“源头”意义的重要环节,创作与出版的运行质量还取决于运行环境的状况,也就是影响儿童文学原创质量的生态环境。

一部原创儿童文学作品,需要通过作家创作、编辑出版、营销推广等必要环节,才能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产品生产的系统动力学角度看,儿童文学原创系统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系统内程序驱动”:创作力(作家水平)、出版力(出版水平)、推广力(营销水平)、购买力(经济水平)、阅读力(教育水平)。这些驱动从单个来看,可能都很优秀,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合力时,也许会难以正常运行。就像电脑的运行一样,单个优秀的程序组装到一台计算机里时,各程序之间不一定就能和谐兼容,形成合力,提高计算机的整体运行能力。相反,很多情况下,会发生相互冲突,甚至发生严重冲突,导致系统运行缓慢,甚至让系统瘫痪,无法工作。所以,各要素对原创儿童文学的影响,既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几何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复杂的;通过各要素相互消长形成的“合力”对原创儿童文学发挥作用。不仅如此,仅有系统内各程序的作用还不够,还要有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也就是影响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推广与阅读的外部环境,主要有政策因素(导向与保护)、经济因素(生产力与购买力)、教育因素(价值取向与文化程度)、社会儿童观及社会儿童文学意识(是否重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以及对儿童文学价值的认识)。上述影响儿童文学原创生产的内外要素间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共生关系,就构成了一个自足的原创儿童文学生态系统。

四、当前优化原创儿童文学生态的十点愿景

原创儿童文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是我们今天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直接原因。但我们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如何创作与出版这个重要但并非全部的单个环节上,更要看到原创难、出版难的表象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儿童文学原创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最终结果是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侵害。所以,这必然会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4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出版物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意见》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我们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创作与出版提出明确要求——“重点组织生产一批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特点,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统一的优秀读物。尤其要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文明行为规范、原创少儿文学、少儿科普四个方面,打造一批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名牌产品,发挥其巨大的影响作用。”毫无疑问,这两个《意见》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发展与繁荣原创儿童文学生产的指导思想。

加强与促进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不仅要尊重文学生产的一般规律,还要尊重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同时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原创儿童文学发展的良好环境。作家、出版者都要站在民族、未来的角度,以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做人的良知,坚持“有益有趣”原则,建立“健康准入”机制,优化创作生态,发展原创生产力,以优秀作品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精神上的“病毒防火墙”,帮助他们有效抵制“不良文化”侵入,健康成长。为此,笔者以为当前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来做些工作:

第一是加强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力度。出版连着作者与读者,在原创儿童文学生产中担纲重要角色,尤其在实行出版审批制的政策下,出版者掌握着作品出版的生杀大权。这个中枢环节不打通,整个原创儿童文学生产系统就会陷于瘫痪;这个环节一旦打通,其他问题都能找到迎刃而解的办法,一通百通。所以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力度,增加出版数量和提升出版质量,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儿童文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是培养与原创作品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队伍。没有一批恒定的高质量的创作队伍,不可能产生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样,没有一支懂得儿童文学、热心儿童文学出版的高素质的出版队伍,有了优秀的作品也无法出版。中国儿童文学不仅要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家,还应该有世界影响的儿童文学编辑家、出版家。儿童文学的作家水平与儿童文学的编辑水平直接影响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水平,而在当前作家队伍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儿童文学出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出版是文学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在推出新作品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儿童文学新人的责任。

第三是营造有利于儿童文学创作的舆论环境。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宽松环境,尤其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首先要根除视儿童文学为“小儿科”的歧视态度,对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采取扶持政策,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儿童文学,提高全民的儿童文学意识。在重要的图书奖评奖中,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入选力度;设立儿童文学出版基金,确保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与理论著作的出版;对那些长期坚持编辑、出版儿童文学作品的编辑与出版者要给予表彰与奖励。

第四是尝试儿童文学出版基地建设。集中创作与出版的优势资源,策划儿童文学重点出版工程,推出儿童文学精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中国儿童文学出版社,专门出版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第五是大力开展儿童文学读物推广(营销)活动。创作、出版与推广(营销)是一个完整的文学生产过程,是一部作品从作者走近读者不可缺少的环节。商品经济下的作品推广与营销已是作者与出版者的共同责任,儿童文学队伍的建设也自然包括儿童文学推广与营销队伍的培养,而这项工作我们几乎还没有开始。

第六是加强国际儿童文学交流。不仅要将那些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要将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出去。引进的过程应该定位为一种学习、一种交流、一种借鉴,终极目标是为发展与繁荣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服务。

第七是要将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三亿少年儿童中,有两亿在农村。没有农村儿童文学读物的发展与繁荣,就没有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儿童文学应该属于所有的儿童,它不应是城市儿童的专利。可现实是,反映农村孩子生活、适合农村孩子购买和阅读的作品非常之少,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根本的改善。

第八是要警惕各种不良文化对少年儿童的侵蚀。当今开放社会,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流,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作与出版是传播文化观念的重要手段,有着鲜明的导向性与意识形态性质,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儿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儿童,儿童文学生产者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格把关意识,自觉将各种不良文化拒之门外。

第九是正确开展儿童文学批评。发挥文学批评在培养作者、扶植原创、引导读者方面不可替代的舆论力量,以及浇花锄草、惩恶扬善、扶优扶弱的社会批评力量;同时,更要注意发挥批评在建设原创儿童文学“和谐生态”方面的突出作用。要善于批评,善于联合一切批评力量,形成批评合力,促进原创儿童文学的生产与发展。

第十是加强儿童文学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没有理论的创作是没有前途的,同样没有相应的学科地位做基础,理论研究就难以深化。而没有理论指导与学科背景的儿童文学要想得到大发展大繁荣,也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