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杨岐方会禅师,江西宜春人,为临济义玄法系的第八世法孙,得法于石霜楚圆禅师。他在楚圆禅师门下时,曾经担任监院之职,后来迁住筠州九峰山,不久又到杨岐山普通禅院,大兴教法。
杨岐方会禅师的禅风,机敏中略带诙谐,往往能够发人省思。他初到杨岐山时,九峰勤和尚对他并不了解,也不太去理会他,经过几次应对后,才知道来者非泛泛之辈。后来,借由一次的机缘,九峰勤和尚拉着方会的手,热络地说:“哎呀!今天总算遇到一位同参了。”
杨岐方会禅师说:“您是山祖,我是学人,不敢高攀。我们不是同参。”
九峰和尚说:“我是九峰牵犁,你是杨岐拽耙,这不就可以成为同参了吗?”
方会禅师缓缓地把大和尚的手推开,说:“你犁你的田,我耙我的地,我们不是同参。”
九峰和尚:“同在一块田里,同吃一锅饭,怎么不是同参呢?”
杨岐方会禅师终于合掌说:“既然是这样,我就跟九峰论同参吧!”
养心法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同乡、同学、同党、同派、同志,在佛门里面就叫作“同参”。在同一个寺院里聚合参学,之后各弘一方,都会说“我们是在某处的同参”,就等于社会上也有所谓“我们是台湾大学的同学”、“我们是成功大学的同学”。
当九峰长老遇到不熟悉的方会禅师,从一开始不理睬,到后来他一手抓住杨岐方会说“我们是同参”,这除了禅门印心之外,也有示好之意味。但是杨岐方会禅师觉得这突然的转变,来得太快,只敢自居学人,把立场分清楚,所以再三地说“不是同参”,意思是不敢高攀,不敢承担。
但是九峰长老不是等闲人物,他认定了的同参,他知道他没有错看人物,一口咬定彼此是同参。禅门,不讲年龄,老少二人,当然就是同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