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药山惟俨禅师在十七岁的时候,跟随广东潮阳的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后来随湖南衡岳寺的希操律师受具足戒。
惟俨禅师认为大丈夫应该探求自性的清净,不该只拘泥于繁琐的支末细节,因此又去参礼石头希迁禅师,在他的座下领受了法义。后来在湖南澧州药山担任住持,弘扬禅法。
有一天,有位年轻的禅僧前来请问:“老师,学人学习禅法已有十年之久,对于自己的大事,为什么还不能开悟,请禅师指示。”
惟俨禅师沉思了片刻,才缓缓地说:“机缘未到。”
禅僧又问:“那什么时候因缘才到呢?”
惟俨禅师说:“你自己去思量。”
年轻的禅僧又问:“禅师,何不助我一臂之力?”
惟俨禅师答:“我若帮忙,那你自己做什么呢?”
惟俨禅师接着又说:“我不要增加你的思量,思量多了,负担很重。要一法不见他法,才能直探心源。”
青年禅僧于言下终于有悟。
养心法语
一般人学习,一种是要人帮忙,一种是自己思考。但实际上,在佛教认为这种学习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别人吃饭我不能饱,别人走路我不能到,你要人帮忙,只是愈帮愈忙而已。
学习,若只靠思考,思量是分别意识,思量愈多,知识愈复杂。如果是正思、正念倒也罢了,万一思虑太多,别解太多,妄想纷飞,就等于走岔路,反而失去了方向,又怎能找到自己呢?所以,禅门的老师才鼓励人要自己承担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