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协会冈山分会会长周罗汉夫妇,上午陪其儿子周学文及新娶的媳妇张淑美小姐来访,除祝贺这一对新人的“美满姻缘”外,更勉其要向周居士为教为法的发心学习。周罗汉其人如名,可为在家居士的学习典范。
中午十一时二十分,搭机北上。
四时,在普门寺和洪启嵩居士谈及“中华佛光协会”将举办“领导者讲习会”、“佛光视听函授学校”招生办法、“檀讲师、檀教师审核办法”、“佛光净土的理想”等。
晚上七时三十分,为普门寺青年会开示——
佛陀是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成道,三十岁左右正值青年,所以佛陀是青年的佛陀。在佛陀领导的教团中,我们看出所有的菩萨都没有胡须,所以菩萨也是青年的菩萨,故佛教本来就是属于青年的。
几年前,世界佛教僧伽会在斯里兰卡召开,要选下一届的会长时,临时加了一条规定,对会长的继承资格,要年满七十岁,且要有五十年戒腊,才可以做会长。如果说世界僧伽会的会长要七十岁的老人来做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也不合资格,佛陀也做不到会长。为什么这一个组织硬要把我们推到老人的世界里,社会上的人士六十五岁就已退休,为什么在佛门里却要等到七十岁才能做会长?
佛光山从开山到建设的期中,对于一些年老的教师,我都任其意愿,继续教书或退休。因为我要尊重老人,不可榨取老人残余的力量,应该要让他们颐养天年。
过去德国首相俾斯麦曾说:“要我看看你们的国家吗?先让我看看你们的青年。”这句话很有道理,国家未来好不好,就看你这个国家的青年如何。同样的,要知道佛教未来的前途如何?则就看佛教的青年表现了。“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尤其这世界的历史,可以说都是青年写下来的。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在青年的时候先将基础打好,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趁青年的时候做好预备。慈航法师曾一再强调“大器晚成”,这意思是说,青年不能太早出头,要慢慢的养精蓄锐。那时我听了他的话,并不以为然,觉得人生在世,岁月苦短,能有机会、有能力就要好好把握。“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要有所安排,过有规划的人生,才不致浪掷光阴。如果说二十岁出家,那——
二十岁到三十岁是学习、参学期。
三十岁到四十岁是服务、实践期。
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传道、弘法期。
五十岁到六十岁是住持、领导期。
六十岁到七十岁是云游、行脚期。
在印度,修道者的生活规划是——
从一岁到二十岁是成长期。
二十岁到四十岁是学习期。
四十岁到六十岁是服务期。
六十岁到八十岁是云游期。
要如何安排才能过理想的“规划人生”生涯?依个人的教育程度、年龄、兴趣、家庭背景等不同而不一样。口才好的做布教师或檀讲师;理路好的,则从事写作。若没有文才,也没有口才,则可用慈悲心去做慈善事业,好好发心。
在佛法方面,很多人都知道要开佛教素食馆、佛教文具、图书馆、佛教百货公司,更有人发心设佛教电视台、广播电台、资讯中心、佛教日报……只要有心,有兴趣,还是有很多事业可做,佛教很需要有计划的理念头脑。
身为佛门的三宝弟子,最重要的是在于明理,凡事不要以情绪做事,要以智慧去处理事情。在复杂、混乱、是非的环境里,大家要自我健全、自我适应、自我明理,能如此则什么事都不必跟人家计较。人的痛苦大都是由计较、比较而来,一切麻烦皆因人我相处不协调而生,故在待人接物上能随缘随喜就好了。
青年在佛门奉献——
第一要立志。古今大德圣贤人等,所以成就一切功行,皆由立志发愿而来。“立志”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但人却不能不立志,不立志则没有激发的力量,“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就是玄奘大师往西域取经的力量。
第二要结缘。父母的帮忙、朋友的资助……都是一时的因缘而已,平时要多充实自己,在技巧学艺方面要多学习。常微笑,多亲切,讲好话,彼此友爱,肯与人结缘,和大家打成一片,让周遭的人能接受,这就是结缘。
年轻人必须要有生死己知的心。生也好,死也好,要发大乘的心,不怕万劫千生,不怕时间久远;要将自己奉献给佛教,要负起国家兴隆的大任,才是佛门青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