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四”时期蔡元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学界也有两种不同解读:一派将蔡元培说成是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另一派则认为蔡元培对学生运动是持反对态度的。笔者以为,上述两派观点都有简单化之嫌,不足以真实地揭示蔡元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事实上,蔡元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与他当时的政治立场是一致的,即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是从一位爱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立场出发的。
作为一个主张教育救国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蔡元培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赞成或支持学生运动。他曾毫不讳言地表示:“我对于学生运动,素有一种成见,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的政治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①1918年5月21日,当北大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为抗议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而前往总统府请愿时,蔡元培即曾出来劝阻学生,认为外交问题应静候政府解决。②1919年7月23日,蔡元培在《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中一方面肯定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爱国热情,但同时告诫学生不要因政治问题牺牲学业,呼吁同学们回到教育救国的道路上来,指出:“吾国人口号四万万,当此教育无能、科学无能时代,得受普通教育者,百分之几,得受纯粹科学教育者,万分之几。诸君以环境之适宜,而有受教育之机会,且有受纯粹科学之机会,所以树吾国新文化之基础,而参加于世界学术之林者,皆将有赖于诸君。诸君之责任,何等重大,今乃为参加大多数国民政治运动之故,而绝对牺牲之乎?”①1920年5月,在为纪念“五四”一周年所作的《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一文中,蔡元培甚至将学生运动看成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自杀”举动,说道:“人人都知道罢工、罢市损失很大,但是罢课的损失还要大。全国五十万中学以上的学生,罢了一日课,减少了将来学术上的效能,当有几何?要是从一日到十日,到一月,他的损失,还好计算么?况且有了罢课的话柄,就有懒得用功的学生,常常把这句话作为运动的目的,就是不罢课的时候除了若干真好的学生以外,普通的就都不安心用工。所以从罢课的问题提出以后,学术上的损失,实已不可限量。至于因群众运动的缘故,引起虚荣心、依赖心,精神上的损失也着实不少。”②
本着这一态度,蔡元培对“五四”之后发生的几次学潮都持抵制态度,甚至与闹学潮的学生或罢教的老师直接发生冲突。如1921年6月间,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八校教职员因北洋政府积欠薪水和学校经费相继罢课,并与学生一道发起请愿运动,要求政府指定专项教育基金,清偿积欠。对于教职员和学生的这一举动,蔡元培当时就不以为然,认为教师为索薪而罢教贻误学生的学业,有失教师风范。1921年9月他从欧洲考察归国后,在一次北大教职员的会议上谈到对最近发生的教育风潮的意见时,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觉得以前所用的罢课手段,实在牺牲太大了,罢课这么长久,而所收的效果,不过如此,这实在是初料所不及的。我以为罢课是一种极端非常的手段,其损失比
‘以第三院作监狱’及‘新华门受伤’还要厉害得多。因为想不到的一时的横逆,例如被狗咬,被疯人打,是无论如何文明的地方都不能免的,不算了不得的耻辱。独有我们惟一的天职我们不能不自己放弃它,这是最痛心的事。教育家认教育为天职,就是一点没有凭借,也要勉强尽他。古代的孔子、墨子,何尝先求凭借?就是二十年前,私立学校,不是有许多尽义务的教员么?现在,我们为教育所凭借的经费而逼到罢教,世间痛心的事,还有过于此的么?”①
1922年4月9日在国立八校教职员会议上蔡元培又力阻教员罢教的提议。胡适在4月11日的日记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况:“前天(九日)联席会议主张延长春假,——实则罢课之别名,——蔡先生亲自出席,为很激烈的演说,坚执不肯延长,并说:如果教职员坚执此议,他便要辞职,但此次辞职,不是对政府,是对教职员。联席会议的人虽然很不满意,——因为蔡先生还说了许多很爽直的话——但不能抵抗。于是昨日各校一律开课,而联席会议的各代表一齐辞职。”②4月25日,教职员联席会议在没有北大代表和女高师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再次做出罢课的决议。蔡元培又出来疏导,劝告教员放弃罢教,指出:时值直奉战争,政府于30日以前肯定发不出经费,辞职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教员辞职以后,也不见得就能谋到别的生计,也还是闲住着,且为教育当局负停顿教育的责任。再则,第三学期学业将毕,学生正遇到学科结束,毕业升级的时候,此时教员罢教,“我们怎么对得住学生呢?”③在蔡元培的劝说下,教职员联席会议于4月30日最后做出放弃罢教的决定,宣布“暂缓实行总辞职”④。
又如在1922年10月间北大发生的“讲义费风潮”中,蔡元培甚至与学生发生直接冲突。对于北大学生以请愿方式要求学校废止讲义费的举动,蔡元培极不以为然,在劝说不果之下,毅然提出辞职,称:“此种越轨举动,出于全国最高学府之学生,殊可惋惜。废止讲义费之事甚小,而破坏学校纪律之事实大,涓涓之水,将成江河,风气所至,将使全国学校共受其祸。言念及此,实为痛心。此皆由元培等平日训练无方,良深惭愧。长此以往,将愈增元培罪戾。迫不获已,惟有恳请辞职,迅予批准,并克日派员接替,不胜迫切待命之至。”①稍后,在北大师生的劝说下,蔡元培虽然放弃辞职的决定,于10月24日返校视事,但在次日召开的北大全校大会上,他仍将发生在18日的讲义费风潮看成是少数学生借端滋事,意图破坏的“暴动”之举,要求同学们引以为戒,不能将对政府的办法用到学校;他甚至对发生在20年前亲身经历的清末学生风潮也重新评价,说道:“我还记得二十年前革命主义宣传最盛的时候,学生都怀着革命的思想,跃跃欲试,就在学校里面试验起来。说是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翁,譬如一国的国民;教职员是学生的公仆,譬如国家的政府;国民可以革政府的命,学生就可以革教职员的命。那时候长江一带,这样试验革命的学校,不知多少。他的导火线都很简单,大半为记分不公平或饭菜不好等小问题,反对一个教员或一个庶务员,后来迁于全体教职员,闹到散学。”他提醒同学们注意“现在政治上的失望与改革的热诚,激动人的神经,又与二三十年前差不多了。学生要在学校里面试验革命的手段又有点开端了。我希望有知识的大学生,狠要细心检点”②。因此,笼统地将蔡元培说成是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确实是对蔡元培的一个极大误解。
然而,因为蔡元培说过许多反对学生运动的话,就断言他一概反对学生运动,甚至认为他对五四运动也持反对态度,这也是不合乎事实的。须知蔡元培不只是一位主张教育救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同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蔡元培并不一概反对学生参加政治活动,认为学生可以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闭门读书。1923年他在欧游期间谈到对国内学生运动的态度时就曾明确表示:“学校当局的看法是,如果学生的行为不超出公民身份的范围,如果学生的行为怀有良好的爱国主义信念,那么,学生是无可指责的。学校当局对此应正确判断,不应干预学生运动,也不应把干预学生运动看成是自己对学生的责任。”①在蔡元培看来,“五四”便是属于“不应干预”的学生运动,他对此显然是持支持态度的。
首先,我们看到,蔡元培本人在出任北大校长后就因为爱国主义的驱动,没有严守“不涉政界”的初衷,不时表现出高昂的政治热情,尤其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表示极大的关注。1918年11月当德国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蔡元培就和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沉浸在“公理战胜强权”的喜悦之中,积极带领北大师生参加庆祝活动,在14日至16日的三天假期里,蔡元培特向教育部借了天安门的露天讲台,组织北大师生举行演讲会,他本人先后做了题为《黑暗与光明的消长》和《劳工神圣》的演讲,认为协约国的胜利是“光明的互助论”战胜“黑暗的强权论”,“正义”战胜“阴谋”,“平民主义”战胜“武断主义”,“大同主义”战胜“黑暗的种族偏见”,警告国内军阀们顺应世界潮流,抛弃“黑暗主义”,向光明方面去,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②11月28日至30日,蔡元培再次组织北大师生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演讲会,要求北大学生务必全体参加,指出国家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学校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学生的命运与学校的命运休戚相关;宣布凡是故意不参加演讲会的学生,“此其人即不屑以世界眼光、国家观念等绳之,而第即其对于本校及本班之无情,亦必为同班诸生所不齿”。③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后,蔡元培又为收回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利权奔走、呐喊。为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2月11日蔡元培和汪大燮、林长民、熊希龄等社会名流为次日在北大召开“国际联盟同志会”成立大会撰写的广告语中,呼吁国际联盟应保证各国政治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指出:“中国与上古之希腊、罗马、巴比仑、埃及并时立国,迄今四千余年,以世界最古之国家,得与近世新国家共奠新世纪之基础,其国家之权利,孰能蔑视之。”①2月16日,他又和汪大燮、林长民、熊希龄等一道组织成立国民外交协会,致力国民外交活动,号召全国人民为争取国家权利而斗争。2月23日,他在国民外交协会举办的一次演讲会上这样沉痛地说道:“原我国外交之所以失败,由一切委诸少数当局之手,常以秘密行之。当局者一遇困难问题,则仅图少数人之亟于卸责而轻易承诺,不暇顾受此影响者之大多数国民,而受此影响之大多数国民亦且甘受此无意识之害而不敢有所纠正,此所以失败重失败也。”②可以说,正是蔡元培本人所表现出来的这一高昂的爱国政治热情对稍后北大学生发起五四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935年胡适在《纪念五四》一文中即指出,正是蔡元培的政治热情,使北大从那天起“就走上了干涉政治的路子,蔡先生带着我们都不能脱离政治的努力了”③.
其次,事实也表明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确实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由于蔡元培原本对巴黎和会寄予极大的希望,因此当4月30日巴黎和会屈服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做出把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的决议时,对蔡元培的打击也就特别巨大,使他彻底抛弃“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自觉地走上斗争的前台。对蔡元培在“五四”前夕的一些活动,有关当事人做过大量的回忆。如北大学生何思源回忆说,5月2日蔡元培即曾在北大饭厅召集学生代表开会,“讲述了巴黎和会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牺牲中国主权的情况,指出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召大家奋起救国”④。其他一些学生也回忆说,5月3日当时任北京徐世昌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向他透露政府当局准备电令中国代表在巴黎和约签字的情况后,蔡元培立即将这一消息转告持坚决反日立场的北大学生许德珩及《新潮》社的罗家伦、傅斯年、康白情、段锡朋等,把拒签和约的希望寄托在爱国青年学生身上。对北大学生的回忆,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人员也做了证实。如1929年胡适在他的日记中谈到五四运动时即写道:“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失败的消息传来,徐世昌主张签字,陆征祥、王正廷、伍朝枢皆主张签字。汪大燮其时为外交委员会主席,他于五月二日夜、三夜去看蔡元培,先以此时形势,说学生不可不有点表示。蔡赞成其说,故四日有大游行,遂有打赵家楼的故事。”①“五四”时期任外交委员会事务员的叶景莘在1948年的一篇纪念文章中则做了更具体的追述,他说:那时“外交委员会已开会决议,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报徐世昌核夺。但五月三日,林长民获悉:国务院已发出密电,令代表团签字。汪大燮焦急,叶景莘建议速告蔡校长。汪大燮即坐马车到东堂子胡同蔡孑民先生家。当晚,蔡先生召开北大学生代表罗家伦、傅斯年、康白情、段锡朋等,告此消息”②。根据这些当事人的回忆,蔡元培虽然不是五四运动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但他在其中所起的引导作用则是确实无疑的。③
最后,蔡元培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所持的立场也表明他是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5月4日那天,共有32名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被反动军警捕去,其中北大学生20人。当日,教育部还发布第183号训令,要求蔡元培“严尽管理之责”,对不遵守约束、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应即立予开除”①。但蔡元培并没有去执行教育部的这一训令,相反,当晚亲临学生会场,向同学们表示:一定负责把32名同学保释出来。②会后,蔡元培即拜访过去曾帮助他去德国留学的孙宝琦,“从下午9时左右起,一直过了12时以后不走”③,请求他出面营救被捕学生。5月5日晨,北洋政府再次以教育部名义,明令各校校长将查明为首滋事的学生一律开除,广大青年学生也针锋相对,开始10天的集体罢课。在学生与政府的对峙中,蔡元培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当天下午2时,他与北京其他12所大专院校的校长聚会北大,商谈营救被捕学生,会议声明五四运动“乃多数市民运动,不可让被拘之少数学生负责,若指此次运动为学校运动,亦当由各校校长负责”,表示为营救被捕学生,“虽致北京教职员全体罢职亦所不惜”。④5月6日晚,蔡元培又率校长团至警厅与警察总监吴炳湘交涉,愿以身家保释被捕学生。7日晨,蔡元培亲自率北大师生在汉花园红楼面前的文科操场迎接被捕同学归来,并发表讲话,备加慰勉。许德珩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我们出狱由同学们伴同走进沙滩广场时,蔡先生是那样的沉毅而慈祥,他含着眼泪强作笑容,勉励我们,安慰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⑤5月9日,蔡元培做出辞去北大校长的举动,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学生免遭政府的迫害。他在给北大学生的留别信中明确表示,他的出走绝无责怪学生之意,指出:“仆深信诸君本月四日之举,纯出于爱国之热诚;仆也国民之一,岂有不满诸君之理。”①而在南下途经天津与一位友人的谈话中,蔡元培即道出他辞职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保护爱国学生,云:“我之此去,一面保全学生,一面又不令政府为难,如此始可以保全大学。在我可谓心安理得。”②后来,蔡元培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谈到他的这次辞职,也说是因为考虑到“被拘的虽已保释,而学生尚抱再接再厉的决心,政府亦且持不做不休的态度。都中喧传政府将明令免我职而以马其昶君任北大校长,我恐若因此增加学生对于政府的纠纷,我个人且将有运动学生保持地位的嫌疑,不可以不速去。乃一面呈政府,引咎辞职,一面秘密出京”③。事实上,蔡元培之所以在“五四”时期赢得广大师生的爱戴,被尊为学界领袖,很大程度与他在五四运动中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总之,在对学生运动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因蔡元培说过许多反对学生运动的言论而否定他对五四运动所持的支持态度,也不能因为他曾支持五四运动而笼统地说蔡元培是学生运动的积极的支持者。反对学生沉溺政治运动和支持五四运动,都是蔡元培的真实表现。这一看似矛盾的态度,在蔡元培身上并不矛盾,盖由其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立场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