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开辟了新的领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放下昔日老大的架子,提出重新认识自己,改造民族自身素质这样一个新的课题,这对于一个在历史上向来以灿烂文明同化外来民族的古老中国来说,确乎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古老民族的觉醒,而且也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自我反思的民族。从此之后,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一再拨动每个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的心弦,成为一个常新的课题。维新派对中西民族文化心理在动与静、奢与俭、今与古等观念上所做的区别,也被后来的思想启蒙者所继承,成为他们探讨中国民族性问题的一份宝贵思想遗产。
其次,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也是戊戌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变法维新的爱国政治运动息息相通。维新派对好古、夷夏之防等传统观念的鞭策,目的是希望人们以开放的心灵,消除中西(新旧)隔阂,顺应时代潮流,迎接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挑战,迎接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冲击,为他们变革社会,向西方学习扫除心理障碍。他们对主静民族文化心理的抨击,则是要求人们富有进取精神、敢作敢为、勇于改革,打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停滞不前、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枯木逢春,重新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们对尚奢民族文化心理的肯定,更表达了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
事实上,正因为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在思想观念上反映了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愿望,因此它同样遭到了封建卫道士们的反击。1897年,梁启超的《知耻学会叙》一文在《时务报》第40期上发表后,张之洞即大为反感,惊恐万状,认为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太悖谬”,致电陈宝箴、黄遵宪等人,要他们“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①。1898年,皮嘉佑在《湘报》第27号上发表《醒世歌》,以通俗的笔调批评中国世界中心论的自大心理的荒谬,说:“若把地图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西洋英俄德法美,欧洲各国争雄起。纵然种族有不同,何必骂他是鬼子”。这些话亦立即遭到守旧分子的围攻,他们将它斥之为“邪说煽惑”。顽固派叶德辉写信给皮嘉佑的父亲皮锡瑞,竭力为那种无稽自大的心理辩护,说:“地球圆物不能指一地以为中,但合东西南北考之,南北极不相通,则论中外当视东西矣。亚洲居地球之东南,中国适居东南之中,无中外独无东西乎?……五色黄属土,土居中央,西人辨中人为黄种,是天地开辟之初,隐与中人以中位,西人笑中国自大,何不以此理晓之”②。由此可见,那些封建卫道士们是不愿看到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落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受到触动的。
当然,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只是一个开端。就戊戌时期来说,主流是变法维新思想。因此,维新派在力智德三者上,重点放在与变法运动关系更为密切的开民智上,认为开民智是变法维新能否顺利进行、民主制度能否在中国确立的一个前提,是国家富强的保证,“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弱”③,“议院者,民智以开之后之事也”④。相比之下,要求改变传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新民德的呼声还显得非常微弱。虽然严复认识到在力、智、德三者之间,新民德“为三者之最难”⑤,但在最早发表在《直报》上的《原强》一文中,他也认为三者之中“以民智为最急”⑥。由于维新派将重点放在变法上,这就影响到他们在新民上无暇倾注更多的精力。梁启超在写了鼓吹变法的《变法通议》之后,就曾想作有关新民方面的文章,但终因忙于变法,“未之作也”①,直至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才付诸实践。
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维新派自身在理论上的修养,包括他们所受的传统教育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肤浅的了解和认识,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新民德上提出更多新的内容,有太大的作为。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尚不能像20世纪进步思想界那样,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做更全面更深刻的检讨,明确提出要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改造成为一代西方的资产阶级国民,而仍试图用儒墨佛等传统文化来塑造一个新的民族文化心理,即儒家所说的“不忍之心”“仁”,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以致他们的新民主张有时与封建卫道士鼓吹的明教化、正人心很难区别。如在沅州府南学会分会的一次讲演中,一位主张变法维新的士绅就曾误认为西方的强盛是西方人“得吾教之分数”“其心朴厚”“重信义”"贵廉耻""上下一心"。因此,“欲救中国之敝,必自正人心始,欲正人心,必自明教化始,此自然之理也”②。康有为的弟子欧集甲在《论中国变法必自发明经学始》一文中,竟然也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六经作为正人心的良药,说:“中国之坏,自人心始,人心之芜,自学术始,学术之谬,自六经不明始……故谓今日欲救中国,宜大明孔子六经之义于天下。”③
显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心理的负载者,要否定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乐园,殊非易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反思过程。
原载《史学月刊》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