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海之战:清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1 / 1)

英国侵略者虽然最后并没有永久占据定海,但定海作为他们占据的第一个目标,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始终作为英军在华设立的一个总司令部。因此,两次定海之战对鸦片战争的进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

1840年7月的第一次定海之战,是中英开战以来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第一次丧师失地的战争,它直接导致了清朝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对外政策的转变。在此之前,道光皇帝一意主剿,曾在林则徐的奏折中诛批道:“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蒽,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①但在定海失守之后,道光皇帝自己首先吓破了胆,转而起用琦善、伊里布等主和派人物,8月9日谕军机处著直隶总督琦善命令所属“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傥有报递禀贴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②。斥责林则徐“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③。9月,道光皇帝以林则徐、邓廷桢“办理终无实济,转致别生事端,误国病民”④的罪名,正式下令将他们二人革职查办。总之,定海的第一次失守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对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开始失势,主和派逐渐占了上风。

1841年10月1日定海的再次失陷,则为浙东和长江下游地区全面遭受英军进攻的前奏,它导致了清政府投降政策的最终确立。英军在攻占定海后,相继攻陷镇海、宁波、余姚、奉化诸城,使清政府大为震动。1842年3月,收复浙东失地的战斗失败后道光皇帝完全放弃抵抗政策,决意向英军妥协投降,再次起用主和派人物耆英和已被革职的伊里布,授意他们赴浙江向英军乞和。与此同时,道光皇帝进一步打击抵抗派,将抵抗派的领袖人物林则徐充军伊犁。从此,清廷上下“人人以为指日可罢兵,遂不复议进战”①。1842年8月战争虽已结束,但英国侵略者仍将定海作为迫使清政府完全履行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一个筹码,规定:“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鼓〕浪屿,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关,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②一直到1846年7月25日,英军才全部撤出定海;而在此一年之前英军即已撤出鼓浪屿。定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由此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