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要以对方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基本依据。美国政府之所以对辛亥革命持中立态度,首先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方面,又与革命党人的策略有关。
为避免列强的干涉,革命党人在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之际制定的《中国革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就确定了以下七项外交原则:(1)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2)赔款外债,继续担任;(3)保护所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之各国人民、财产;(4)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5)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借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6)外人有加助清政府以妨害军政府者,概以敌视之;(7)外人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争用之物品者,一律搜获没收。根据同盟会这一外交方略,武昌起义后二日,革命军便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都督的名义,照会各国驻汉口领事,重申《中国革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的这七项主张,声称“对于各友邦益敦睦谊,以期维持世界之和平,增进人类之幸福”①。军政府还明确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1912年1月5日发表的对外宣言中也同样声明继续承认和保护外人的各项条约权利,强调“吾人更有进者,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人民之交际,此后必益求辑睦”,呼吁“各国既表同情于先,更笃友谊于后”,“其协助吾人,俾种种大计,终得底定”,指出“盖此改建之大业,固诸友邦当日所劝告吾民而满政府未之能用者也”。③同时,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通令,要求各省都督保护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外交总长王宠惠则于1月17、19日先后两次致电美国政府,呼吁美国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革命党人所采取的这些外交政策和努力,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赢得美国政府的支持,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美国对革命的恐惧和担忧,从而排除了美国介入中国内部政权更迭的可能。我们看到,当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正是由于革命党人对外人采取的保护措施,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对军政府有关不得支持清政府的照会拒绝回复①,但同时也拒绝清朝地方官员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表示“只有租界区将受到保护”②。驻华代办卫理和驻汉口总领事顾临在向国务院报告中国国内形势时也都对革命党人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保护外人的情况表示肯定,称“叛乱显得很有组织和领导”,“外国人迄今受到悉心尊重”③;“那里的外国人被认为是安全的,因为革命党人有意避免攻击外国人”④。10月13日,国务卿诺克斯于13日向塔夫脱总统汇报中国政局的变动时也对革命党人保护外人予以肯定,指出:“中国发生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最严重的叛乱。迄今外国人的利益一直受到悉心尊重,这就将这次革命与以前的革命区别开来,并表明了领导层的智慧,努力避免外国干涉的危险。”⑤
根据革命党人对外人采取保护措施,美国外交官和国务卿都将武昌起义定性为一场“太平天国”性质的叛乱。这一定性固然表明他们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尚缺乏正确的判断,但他们没有将武昌起义定性为排外性质的义和团运动,实际上就承认了武昌起义只是一场纯粹的反清革命,属于中国内部事务,排除了进行干涉的必要性。并且,正是基于对武昌起义这一性质的判断,14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兰斯福德·米勒(Ransford Miller)就中国最近发生的革命提出五点政策建议:
第一,由美国亚洲舰队保护长江流域美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第二,将边远地区的美国人转移到外国租界加以保护;第三,在中国各派之争中保持中立;第四,反对各国单方面进行军事干涉;第五,遵守《辛丑条约》签约时列强达成的协商一致的原则。①
同样,也正是由于革命党人对外人采取了保护措施,在1912年年初南方革命政权与清政府的对峙中,美国政府反对日本政府提出的帮助维持清朝统治的建议。2月3日国务卿诺克斯在向德国政府阐述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态度时,明确主张继续奉行中立政策,反对各国干涉中国内政,指出:“令人欣喜的是,无论皇室支持者还是共和分子,他们都保护外人的生命和财产,因此,外国列强绝无干涉之必要;并且最新的报道更令人相信,未来时局的发展也无招致此种干涉的可能性。”②
其次,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也导致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武昌起义爆发后,代办卫理在11日的电报中就称“北京政府心慌意乱”。③10月13日,上海领事维礼德(AmosP.Wilder)也在电报中向国务院汇报“汉口的叛乱可能会动摇北京政府”,“中国人同情叛乱分子”。④到10月下旬,随着许多省份继武昌起义之后,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的无能进一步暴露,在华的美国外交官纷纷得出清政府无望的结论。10月26日,上海领事维礼德在电文中向国务院汇报最近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时称:“帝国的革命话题高涨。传教士只是害怕暴徒。每个公民,许多官员都是革命分子。长沙、宜昌、西安等被轻易劝降。武力镇压叛乱是不切实际的。我预计北京出于对革命形势的担忧,将会做出任何妥协。在目前体制下,将可能继续保留皇帝。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被暴露无遗,改革是不可避免的。”①同日,代办卫理在报告中直言清政府面临被推翻的命运,指出:“通过对帝国进行的一次普遍的调查,人们只能承认目前的清朝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除非清朝与革命党人有效地达成一个妥协,否则,即将到来的不是清朝的分裂,就是清朝被彻底推翻。”②
正是根据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务院在27日向总统汇报美国对华政策时,明确反对此时介入中国内部事务,向清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指出此时向清政府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知的”③。由此可见,美国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首先是由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