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1977级 韦志榕
2017年12月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校友会成立了,我作为校友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的内容丰富多彩,最后校友代表发言。我走上发言席,想说的话很多,但最后表达的仅仅是两个字——感谢。感谢我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和我的1977级班集体。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圆了我们的大学梦。我们1977级是在特殊年代的特殊一级。我们班同学年龄相差12岁,而且大多数同学有在农村插队的经历。就像我一样,很多同学当年高考是在农村参加的。当年我们1977级很多同学报考的是数学系、物理系等理科系,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未能达到相关系的要求,处在能进北京师范大学但不能进报考学科系的境地。是地理系接纳了我们,使我们有机会从农村跨进大学的校门,这对我们的人生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记得当时我们班排演过一个自称为“雕塑剧”的节目,再现了我们从农村、工厂、部队进入大学的喜悦之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忘怀的、值得纪念的特殊经历。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的老师们教给我们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我们大多数同学在中学没有上过地理课,更不知道地理学为何物,我甚至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就是像我这样一些地理起点为零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遨游于地理学的各个领域。我还忘不了大一时的北京密云测量实习、大二时的北戴河地质实习、大三时的庐山综合实习,带实习的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同作业。其中发生的故事多多,像密云实习途中遇大雨,整个苦布罩在卡车上的全班师生头顶;庐山实习中同学耍酷造成河中翻船,老师的宝贝相机不幸落水;等等。也正因如此,地理系的老师与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我们逐渐领悟到地理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地理学特有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77级班集体带给我们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难忘经历。我们班是由48位同学组成的班集体,很多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参加工作,学习能力很强,社会经验也很丰富,很受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同学仰慕。记得入学后的第一个新年,全班一起过节:会电工的同学负责布置教室的彩灯,当过厨师的同学负责指挥做饭包饺子,爱好文艺的同学准备各类文艺节目。我们的班主任周凤花老师从家里搬来了煤气灶,同学们也纷纷从家里拿来各种锅碗瓢勺,那个热闹劲儿至今在大学同学聚会时仍被津津乐道。学习上同学们也非常认真、刻苦,很多同学在图书馆晚上10点闭馆后还会到教室继续学习,那时教室的灯会亮到深夜。我们把这种学习精神叫作“死磕”。也许是因为我们经历过中断学业的饥渴,珍惜、认真、执着成为我们1977级学生身上学习的标签,能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学习,是我的幸运。
我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今天已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使我们校友倍感欢欣鼓舞,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
时光荏苒,如今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同学也快60岁了,我们班里亲爱的程宏同学、马小莹同学先后因病离开了我们,我们特别怀念他们。我们班的大姐姐林宁辉曾把全班同学的名字(谐音)串联起来,写了一首诗,我们班的小妹妹马小莹用她娟秀的字体抄录下来,我原封不动奉献如下,算作这篇小文的结尾。
良辰波咏词,晓月桂光莹,
白雪洁,红梅挺,
露珠玲珑见真心。
梦桃李,民强志,向鹏程,
荫深路泥泞。
芙蓉无力跃家墙,
鹰万里,正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