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1978级 蔡矛
一晃40多年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忘不了报到时的兴奋和新奇,忘不了下晚自习后乐群食堂那碗热腾腾的馄饨,忘不了拥挤的、没有空调和电扇但很温馨的宿舍,忘不了清晨的起床号声和学习太极拳的情景,更忘不了上课最多的物理楼110、111教室和那些为我们答疑解惑的老师们。
几年前,我曾有一次走进了物理楼。从南门进入,直接向右拐,楼道怎么变得又窄又黑了?40多年前没有这种感觉呀!也许是近年来常穿行于宽敞明亮的楼道,“参照系”改变了的缘故吧。楼道两边墙上挂了不少画,仔细欣赏并阅读每幅画的说明后得知,原来这些画不是一般的美术作品,它们是用各种技术手段拍摄、制作的,还真有物理系的特色!只可惜那几幅全息画,由于专门为它们安装的照明设备没有打开,加之楼道内较暗,所以只是黑乎乎的一块块长方形,有点煞风景。楼道的尽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两间教室——110教室和111教室。我轻轻地走近,透过门上方的玻璃往里看,多么熟悉的场景啊!110教室里的老师我看不见,学生们面向门的方向,他们真年轻啊,听得都那么专注。从111教室的前门可以看见黑板和正在上课的老师,老师有点面熟,似乎是1977级留校的,黑板上写的我实在看不懂,只能在心里自我安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的教学内容当然应该更新啦。不知最近几年物理楼里面有没有改变,是不是明亮了?是不是物理科学味更浓了?
从北门出来,向数学楼方向慢慢地走着,有点依依不舍,不时回头看一眼物理楼,脑海中浮现出不少当年上课的老师的身影:结合教学内容,将“科技落后就被人轻视”的事实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光学老师黄婉云,这种自然、巧妙的励志教育对我们影响深远;从容地演示高压带电作业方法,板书清秀、整洁的电磁学老师张静江,当年我看着张老师的带电操作又担心又佩服;讲解最耐心、最细致、最明白的电动力学老师裴寿镛;晚上由儿子为我们答疑的王雪君老师,现在想来,我们当年给老师添了多少麻烦;个子不高,讲课声音洪亮,为我们答疑最多的原子物理老师胡静寰;瘦小、讲课必须带无线话筒的数理方法老师吴时敏,从此我才知道话筒还有无线的;讲课条理最清晰的理论力学老师卢圣至,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这门课期末考试分数普遍不高,现在想来考场的一次改革(让不同年级的学生穿插坐在一个大教室里考试,结束时间刚到就大放音乐)搅得人心惶惶,对考生的心理干扰一定是原因之一;还有可亲可敬的制图老师赵敬怀;板书写得不大清楚但备课和讲课挺认真的光谱老师丁维清和他的夫人;板书写得特别清楚的热学老师孙至铭;年轻自信的政治老师屈文燕;零班英语老师郝晶珠;当然还有与我们在一起时间最长,同学生病哪怕是半夜也随叫随到的辅导员老师黄宁宁;擅长做同学思想工作,因为数学符号发音而遭我们偷笑的3班班主任刘在祥老师;多次带头与我们一起献血,之后挨个儿看望献血的同学,实在撑不住躺倒在我的宿舍的系团总支书记王燕华……
古朴典雅的物理楼依旧在默默地为物理科学的教育与研究服务着,曾经在里面上课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如今不知是否安好。祝愿他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