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1978级 彭闯
我们是幸运的一届,因为我们赶上了高考。作为1978届高中毕业生,我们是“**”后第一批从中学直接跨进大学的学生。
1977年和1978年是翻天覆地的年代。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我们深信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数学成为我们当时很多人的梦想。江苏当年还举办了全省数学竞赛,我被选拔参加了县里和省里的竞赛。记得第一次高考是各省份各自命题,江苏是在1977年11月底12月初考试,有两轮。我考得不好,但好像两轮都被地区师专录取了。父母和老师都劝我应该再参加1978年的高考。第二次考完心里还是没底,填志愿时,教我们班数学的王文灿老师鼓励我填位于上海的一所师范大学。填好最后交表时,王老师又说北京师范大学比那所师范大学好,临时又把志愿从那所师范大学改成北京师范大学。
我很幸运,北京师范大学真的录取了我。几年后,我知道那年是罗承忠老师在华东地区招生,他把我录取进来,我一生感激不尽。
金秋十月,我们踏上了新生入学的行程。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坐火车,上了校车后第一次看到天安门,一切的一切,像是在昨天。火车上一路播放的江南《紫竹调》仿佛现在还在耳边响。
我们是幸运的一届,在大学里我们遇上了那么多好老师。在大学的第一节课是在数学楼101,陈绍菱先生的解析几何。漂亮的板书、清晰的讲解、亲切的语调,至今难忘。高等代数是张益敏老师讲,有名的“三快”:说话快,板书快,擦得快。是张益敏老师把我带进了代数的世界。教数学分析的是刘桂贤和蒋人壁老师,为了理解极限的概念,老师们带着我们在习题课上一点点推导,直到我们弄懂了。复变函数我是跟着1977级蹭的,教我们的是陈方权老师,他教会了我欣赏复变函数的完美。
我们是幸运的一届,北京师范大学那么多老师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教我积分方程的是洪吉昌老师,教我理论力学的是谢宇老师,他们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也视他们如自己的父母,事无巨细都向他们倾诉。忘不了当年学外语找不到安静的地方听磁带,是曹锡皋老师让我每天晚上在他数学楼四楼的办公室里听。我生病住院,史志刚老师、谢宇老师一趟趟地到医院来看我。
我们是幸运的一届,1978级同学中年龄最大的是最小的两倍多,是这些大哥大姐们教会了我们日常起居和生活自理,教会了我们要珍惜这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努力学习。室友阮国杰和我形影不离,几乎每周都请我去他家打牙祭。
1978年10月6日,校车把我接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自那一刻起,北京师范大学,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学生,让我一生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