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1978级 高熔
1978年10月,我这个29岁的1968届高中毕业生坐着绿皮车咣当咣当了两天两夜,才从外省来到北京上大学。到了宿舍,略微安置后就去串门。进了2组,见一个小同学正伏在木凳上看书,我问:“看的什么书?”答:“《数学分析》。”我在心里对他说:服了。此后几天,听说班里有江西的高考理科状元,有河南、湖南、山西、贵州等省份的高考理科前10名者(其中不乏榜眼、探花),我在心里对这些同学说:服了。
班上有64个同学,约1/3是“老三届”,1/3是应届,其余的是1973至1977届的往届高中毕业生,年龄最大的32岁(朱大均,他于大一暑假在校游泳池教了我自由泳),最小的15岁(黄力平等)。“老三届”多已拖家带口,且多已有正式工作,“**”前恐怕都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实力。他们之所以没在1977年上大学,有多种原因,实“非战之罪”。1978年再考,无非也就是两个目的:一是圆上大学的梦,二是毕业后在工作上“改换门庭”。而应届生,则为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而奋斗(毕业时他们多考上研究生,所以这一说法成立)。目标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大学时的态度不同,“老三届”更在乎享受大学生活,应届生则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往届生则两种都有。没有利益冲突,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
大一大二时,班里、系里经常举办活动,文娱体育都有。当时各高校时兴在周末举办交谊舞会,跳交谊舞成了年轻人课余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茶。记得大一时班里开展小组篮球赛,一个小组7个男同学2个女同学,有5个要上场。于是会的不会的一窝蜂地上,奔着一个篮球胡抢乱投,没认真想输赢,只要热闹就好。大一下学期,系里举办羽毛球团体赛,每个班出一队,男女单打、男女双打、混双各一。女生是王燕华、张奭、赵素萍,男生是曾方红、张颂方和我。还有冬天,正是滑冰的好时候,除体育课学滑冰外,那些南方来的同学更是不愿放过每一个没课的下午,哪怕摔得七荤八素也要上滑冰场。
改革开放带来了文化荒漠的复苏,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舞剧《文成公主》、中央芭蕾舞团的《天 湖》、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等陆续上演,东方歌舞团的朱明瑛与牟玄甫、海政文工团的苏小明、新影乐团(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的前身)的郑绪岚与关贵敏等歌星参加的演唱会也相继举办。还有电影,国内的有《庐山恋》,国外的有南斯拉夫的《桥》及日本的《追捕》《狐狸的故事》等,很受追捧。那时的我负责打探演出情报,郑鹤祺负责排队买票。于是,每逢有重大演出,我们班愿意观看的同学便成群结队、嘻嘻哈哈地上公交车前往目的地。那时的国足也还争气,容志行、李富胜领衔的中国足球在北京工人体育场3:0大胜科威特的比赛,助威声中就有我们班的张志荣、吕学良等同学。
还值得一提的是,上大学时有两个同学是带着理发工具来的,一个是俞怀桃,一个是我。俞怀桃是扬州“三把刀”之一的后代,手艺精湛,我则是下乡时学了些。那时每逢课余,就有同学要求帮着理发。可惜这样的“好人好事”没坚持多久,大三时便绝迹了。
在大学时有没有碰到不顺心的事?也许都有,但那是人生必有的经历,过去便过去了。
大学四年,结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后来出差或旅游,所到之处的同学都热情接待,有需要帮忙的,也无不尽心尽力。同窗四年,友谊四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