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8级 张济顺

前些日子,与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闲聊,自然离不开他与历史人类学研究的种种趣事。言语间,他忽然提起赵世瑜,狡猾一笑,说:“赵称你是个‘小女孩’!”我大为惊讶之余,立刻想起赵教授这个天大的玩笑确实有一段“史实”可依。当年被我们1978级女生戏称为“小瘦子”的1977级赵同学真不愧“进庙找人”的高手,立刻让我打开了40多年前文史楼301教室那个小小空间里的记忆闸门。

那是我们入学后迎来的第一个全系学生的晚会,1977、1978级两个年级要各自出节目,一比高下。1977、1978级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上课,但两个年级之间的同学少有往来。或许是因为1977级同学大都来自北京,而我们1978级来自五湖四海,有“京城”和“地方”之别,这次晚会便成了两个年级第一次增进了解、联络友情的机会。当时我们年级的文娱委员是现已故去的刘永明同学,他四处鼓动,张罗排节目,但我们班女生应者寥寥,只答应上个小合唱。不知为什么,他找到了我,说,老张,你能不能上个《蝶恋花》,这一定是咱班的“绝招”,他们1977级都是北京人,拿不出这样的节目。我一口回绝,说不是所有的上海人都会唱评弹,再说《蝶恋花》的难度也不是一点点。对我的态度,刘永明很感失望,但也无奈。他走后,我不知怎么有些歉意,不过又自我安慰,那个评弹曲调,我确实没有把握。

晚会的日子很快到来,301教室热气腾腾。两个年级的演出都十分认真、卖力,大有比拼之势。我们的女生小合唱唱罢,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1978级总觉得还不过瘾。忽然,刘永明又拉着我小声提起《蝶恋花》的事,旁边不知哪位女同学听到立刻大声应和。这下可引起了全场注视的目光,一阵起哄鼓掌,情急之下,我只好临阵磨枪。三步两步之间,一个闪念的工夫,我做出了另一个决定,翻出我童年时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戏剧队的朗诵《帽子的秘密》回报大家的掌声,也弥补对刘永明的“失礼”。这首小小的叙事诗是著名作家柯岩所作,用一个小男孩的口气,讲述一群三年级学生每天放学后把帽檐儿扯下,学当水兵的趣事。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是我度过了5年课余生活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受的训练非常专业,有点“童子功”的意思,所以20年后,而立之年的我朗诵起来依然十分自如。《帽子的秘密》大获成功,同班同学当然欣喜万分,一个劲儿地拍打我说:“顺儿,真棒!”1977级不少同学也围了上来,好几位问,你是不是在“儿艺”呆过?你还应该去"儿艺"当演员啊……

这不过是1977、1978级大历史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固然是因为“老年怀旧”的个人记忆,却更想与同学们一起回到那个告别了蹉跎岁月的迷惘与苦难,改变我们历史命运的1977、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