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1978级 曹维琼

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进校后,我被选为历史系团总支宣传文体委员,自然也就成了校报通讯员。

做宣传文体委员,常规工作有三件事:写通讯稿,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橱窗。通讯稿是每周一篇,黑板报一月一期,宣传橱窗一学期换两次。通讯稿主要向学校校报和学校广播站投稿,虽然是豆腐块式的消息,但每周一篇的任务必须要完成。除了动员同学们踊跃投稿,还要靠平时用心观察和捕捉信息,每周六,我自己都得写一篇,投到学生食堂门廊里挂着的校报投稿箱内。

印象最深的是大三时对我系学生会和团总支联合举办的历史系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报道。田径运动会是一项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对组织者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自己组织田径运动会,组织者、裁判员全是历史系的同学,这在历史系,甚至可能在全校也是唯一一例。学校校报和学校广播站都做了报道,影响很大。

对一些活动我们也组织了多形式的联合报道。比如,1978级到中学教学实习,我们就是通讯稿、黑板报、宣传橱窗同步报道。为布置宣传橱窗,在照相还是奢侈的年代,我借了班上李维嘉同学的徕卡相机,系里提供了两卷胶卷,到各个教学实习点采访拍照,以“教学实习花絮”为题,图文并茂地展示在橱窗里。

做通讯员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向校报推荐文章。我们班梁潮同学是文学爱好者,在校时一边学习一边搞创作。有一次读到他的散文,我很喜欢,向校报负责通讯员工作的老师推荐,发表在校报上,这是他刊登的处女作;其后,他又有三篇作品在校报上刊载。

由于通讯员的任务完成得好,我曾被评为校报优秀通讯员。

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贵州教育学院,随后又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最后选择到贵州人民出版社做编辑,向读者推荐图书成为我终生的职业。四十多年后回首,当年向校报、向同学们推荐梁潮同学的作品,应该算是我编辑生涯的起点。冥冥中,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可能就影响和决定了人的一生。